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孔雀蓝釉瓷器曾在古代盛极一时,至今少见

发布日期:2022-08-0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06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翠”、“孔雀绿”等,因呈色翠绿而透亮、极似孔雀羽毛色而得名,是古代瓷器中一种特殊的釉色。其颜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铜离子在碱性氧化物助熔下才能发出此种颜色。

低温烧造成的孔雀蓝釉瓷器,施釉较薄,初期烧制是采用坯上直接挂釉,时间一长很容易剥落,比较难保存。

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工匠先于成型素胎上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烧孔雀蓝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绿釉者少,釉色剥落情况有所改进,但对工匠技艺要求颇高。

孔雀蓝釉是西亚地区的传统釉,历史悠久,很早便传入了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南国王后刘华墓中,就出土了三件孔雀蓝釉色陶瓶,瓶子表面施釉介于蓝、绿之间,釉层较厚。

福建博物院的唐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明宣德时期孔雀蓝釉瓷器烧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就曾出土孔雀蓝釉残片,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但属宣德年款者只见盘子,且盘形及年款各异,可见其从未批量制作,而只是作为个例烧制。另外,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来看,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

明嘉靖 青地孔雀蓝彩“穿莲游龙”图盖盒玫茵堂旧藏 2012年1055万成交

孔雀蓝釉瓷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清康雍乾时期,又受到清廷重视,在皇帝的要求下烧造孔雀蓝釉瓷技术登峰造极,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清代孔雀蓝釉器物在器身孔雀绿釉之下,多仿高古纹饰加以模印,因为由于此种釉性高温还原后,艳泽晶莹,似宝光流动,釉润如推脂,非常适合附着在巧雕或工艺复杂的图腾上,倍显力感以及精巧性,瓶、尊等陈设器很多。

色泽翠中泛蓝、清雅悦目的孔雀蓝釉,可以清净心神,在康熙朝盛极一时,颇得康熙皇帝的喜爱,至乾隆之后则不为多见。

此时在海外也受到法国、英国贵族珍视,往往配以铜鎏金底座并陈设于宫殿城堡之中,以彰显富贵权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