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屡创“天价”:可民间再好的藏品照样变现难...
发布日期:2022-06-27 来源:中华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071 版权与免责声明
现今收藏市场虽有些“冷”,但拍卖市场上却有屡创新高的过亿藏品出现,许多藏友心里热乎乎的,心想自己的藏品跟“天价”藏品差不多,也值这个身价,兴奋欢呼。
可你静下心来的细细想想,拍卖“天价”跟你没半毛关系,即使你有再好的藏品,拍卖行要吗?上的了拍吗?
还不是东边太阳西边雨,一家欢喜多家愁,你的照样“变现”难,空欢喜一场。
在收藏热潮中,人们往往都走进了一个误区,看重艺术品的投资功能,却对藏品的流动性认识不够,艺术品不仅要买得进,更要卖得出,藏家才能从中获益,也是藏品价值的一种体现。 不过说起来容易,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扩大,让普通人接触藏品的途径越来越多,“买”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不过到了想要将收藏品出售的时候,难题也随之而来。收藏者会发现精挑细选买到手的东西,想要“变现”却难了起来。 收藏容易“变现”难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有价无市”是高端艺术品难以变现的首要原因。有道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收藏事业本身便是日积月累的洗练和打磨,不存在“日进斗金”、“人潮涌动”的旺市。这是由文化艺术品独特的商品属性决定的,愈是贵重的艺术品,流动性就愈差,所以大量艺术品只能束之高阁,难有作为。 就目前而言,主要的退出方式不外乎二次拍卖、典当融资、抵押贷款几种,但不论怎样的退出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忧。拍卖本身需要精心的准备,还面临价格风险,且拍卖成功需要支付相当多的佣金,最可怕的便是流拍,无疑对某件艺术品判了“死缓”,起码在很长时间内再无升值空间。按照目前的渠道建设和配套制度,典当融资和抵押贷款也面临着手续冗杂、价值评估等棘手的问题。 “低值高估”是艺术品难以变现的普遍原因。无论是价格亲民的普通收藏品还是身价过亿的民间藏品,多种品类的文化艺术品都存在“低值高估”现象。低值高估源于藏家对藏品过度的心理预期,其影响不仅仅在“惜售”,更在于整个收藏市场价值评定缺乏一个权威可靠的严格秩序。 特别是对于高古瓷而言,虽经研究所和鉴定师明确考证,其断代和窑口基本无误,但价格高企,显然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这主要受拍卖市场上身价过亿的同类瓷器的蛊惑以及一些鉴定专家的误导。 藏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是同一类器物,也有精品非精品之分,特别对于古玩艺术品,更要求精品性与稀缺性共存。所以以拍卖图册上的拍卖价格作为自身收藏的参考是收藏之大忌,更是“低值高估”现象的滥觞。 同时,“赝品泛滥”也是收藏容易变现难的原因之一。 赝品泛滥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正常流通,个别收藏家、鉴定师的术业不精、见利忘义,损害了艺术品鉴赏的大环境,更伤害了艺术品的正常流通。 在收藏市场中,“作伪”与“鉴伪”耗费了藏家太多的心血与金钱,古人就曾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艺术品收藏“趋利主义”至上。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
相关阅读
- 2025开启艺术品市场黄金时代,下一个五年,你准备好了吗?
- 艺术品财富浪潮大爆发!未来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振奋!艺术品市场大爆发!未来15年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艺术品经纪人来了!以后买卖艺术品需要经纪人,而且跟房地产一样实行艺术资产过户交接!
- 藏家敢买、新人能入,艺术品市场变热闹?多亏“十三五”规划这颗“定心丸”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