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走进林风眠的艺术世界:他每一幅画都诱人欢欣

发布日期:2021-11-03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2004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清寂的天地里,林风眠宛若一只惊鸿,翩然飞过,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厅,灯光下鹜影变幻,林风眠的作品在玻璃幕墙上焕发出浓郁、明快、通透的色彩,“鹜”是林风眠最爱表现的题材之一。“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近日开启,春节期间,在林风眠创造的色彩世界中,观众可领略诗一般的新年。

林风眠《鸡图》,1931年,166.5×44cm,北京画院藏林风眠《鸡图》,1931年,166.5×44cm,北京画院藏

  寻找新的可能

  林风眠的名字算不上家喻户晓,他却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蜚声国际,作为教育家,他先后培养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李可染、席德进、王式廓、罗工柳等一批美术大家。

  1920年林风眠赴法留学,他的理想是修习西方“科学的、写实的艺术”。但法国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却对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正是因为这一告诫,林风眠迈出了他艺术道路上重要的一步,从欧洲绘画的角度重新发现中国绘画艺术的生命活力。

  走进林风眠的艺术世界:他每一幅画都诱人欢欣

林风眠《琵琶仕女》,1960年代,66×68cm,中华艺术宫藏林风眠《琵琶仕女》,1960年代,66×68cm,中华艺术宫藏

  从西方发现东方,林风眠的艺术道路似乎诠释了另外一种新的可能,可以不像传统中国画家那样从临摹画谱和笔墨程式入手,从更广泛的瓷器、画像砖、青铜器、剪纸等中国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他笔下的仕女,有宋瓷弧线的灵感,丰润、飘逸、素雅。晚年谈到中西合璧时,他说:“我走的路,正是你们没走过的。”

  他笔下的禽鸟,《寒鸦》《猫头鹰》通过黑白对比,营造出沉郁孤寂的意境,却又在感伤中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他的静物花卉,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艳丰满,正如吴冠中所说:“林风眠作品的特色在于采用西方绘画块面塑造,以奠定画面的建筑性,又以宣纸、水墨使之浑厚;在于艺术构成中的几何秩序;在于黑白和彩色之浓重与衰艳。”

  大自然的歌者

  展览汇聚了林风眠20世纪40至70年代的精品36件,展品大都源自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中华艺术宫收藏精品。北京画院藏的两件作品也在展览中首次呈现。

  林风眠与白石老人有过密切交往,“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也在同期呈现,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两位艺术大家,作品风貌迥然不同。这是一个难逢的良机,观众可以比较看展,深入了解中国绘画史的传统与演变。

林风眠《秋鹭》,1975年,49×69.5cm,上海中国画院藏(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林风眠《秋鹭》,1975年,49×69.5cm,上海中国画院藏(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首次展出的林风眠赠予齐白石的《鸡图》(北京画院藏),是齐白石收藏品中的精品。画上以浅淡的墨线,潇洒流畅地画出三只红冠白羽鸡。笔墨简括,清新,看得出有借鉴民间瓷绘的成分。1925年冬季,林风眠留学归来,次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成为20世纪中国高等艺术学府中最为年轻的校长。1927年,他聘请齐白石到艺专任教,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传》(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中详细记录了此段往事。

  林风眠一生遭受了非同寻常的磨难,穷困饥寒,妻离子散,牢狱之灾。但林风眠未曾消极和沉沦,也没有终止和改变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探索方向,40年的孤独求索,对人生的体验和反思,对痛苦的品味和咀嚼,这些元素共同生成了林风眠的艺术世界。林风眠的艺术探索在当时并不被认可。他是一个多产的画家,晚年,他不停地画,不断地毁,从未放下手中的笔。

  林风眠画中的色彩和语汇是丰富多元的,在他笔下什么中西画种、水墨粉彩都不再是问题,所以他画中主观表现是那么的强烈和浓郁,那么的本真和纯粹。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林风眠的绘画,无论是风景、静物还是人物题材,其中的色彩关系、线条张力和构图的流动性,都会直刺人的内心,让我们感觉到深沉的内蕴和分量。

  展板上有不同时期的林风眠照片,他的眼神善良温和而又略显困惑,流露着一个画家的执着与追求。

  色彩写的诗

  光和色的交错

  他的每一幅画

  给我们以诱人的欢欣

  这是诗人艾青为林风眠画集所做的诗,他称林风眠是大自然的歌者。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