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知名专家把真东西看成假的 谁该负责?谁来监管?

发布日期:2021-02-01    来源:玩收藏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262   版权与免责声明
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在其活跃度超过拍卖行业后,艺术品交易已经成为当下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


也许是难却情面,也许是受利益驱使,给收藏爱好者鉴宝的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仅北京就有上百家各门类的鉴定中心,全国叫不出名字的“鉴定专家”更是数不胜数。形成“你方说罢我来说,十个意见九不同”的局面,这也成了当下拍卖公司经理们最头疼的一件事。

我们不禁发问:面对如此混乱庞杂的鉴定专家队伍,谁来鉴定他们的资质?日前,通过走访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相关人士了解到,目前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扰乱市场,各有怪招。

现状

被经济利益驱使的“办证专家”





一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曾经曝光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地摊上花30元钱买了一块仿红山文化的“古玉”后,随即找到一位国家级的鉴定专家鉴定,鉴定后专家得出是真品的结论,估价为30万元,并给这位收藏爱好者开具证书,同时收取了大约1500元的鉴定费。

此过程全部由电视台的摄像机跟踪拍摄并报道,这位鉴定专家的所作所为,也被媒体抓了个证据确凿。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像这样的所谓专家能在一家著名的古玩城内公开从事鉴定工作10多年之久,文物界居然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把他清理出去,直到被媒体曝光后他才被撤换下来。
潘家园等古玩市场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从生产、运输到销售,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庞大的产业效应滋生了众多的办证专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经理表示,古玩城卖东西的只需去工商所办个执照,而且只是营业执照,并没有界定他们的鉴定资质的相关机构。

好多古玩城老板不光卖东西

还业余给人开证书





一位收藏人士表示,在不同古玩城里找10个专家,恨不得有9个专家能开出不同的鉴定证书。

匡时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谈到,出于经济利益而帮人做鉴定的事在什么时候都会有,虽然一个鉴定家的能力有高低,但是起码态度应该是端正的,要凭自己的良心。而对古玩市场里的“卖家兼专家”也不能一棍打死,毕竟有些老板长期在市场上接触东西,还是具备一定“眼力”的。


鉴定专家是否应该“职业化”

成了业内争议的焦点






2003年7月,国家确定了文物鉴定师的执业标准,要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取得资格证的,将不能从事这个行业。标准是推出了,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文物鉴定专业人才依然相当匮乏。

像河南这样的文物大省,目前取得这种资格的只有7个人,全国也不足百人。而近年以来,北京、广州、上海及成都等地都举办了鉴定师培训班,还有不少短期的诸如“鉴赏班”、“兴趣爱好班”等。
中藏微拍点击进入艺术品拍卖
“什么才能叫鉴定家,他必须看过大量的真品,而且还需要有提炼能力,有天赋的人才能成为鉴定家。”董国强说道。比如鉴定齐白石的专家,就得了解齐白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所有作品,就算两个人都看过了齐白石的作品,也有可能有一个人完全没看懂的。

从这点看,学校里培养初级或中级的鉴定者是可能的,但他们还必须要靠时间来磨砺“眼力”,还需要天赋,这种培养难度不啻于培养一个画家。



藏家怎么突破瓶颈?



提起“瓶颈”一词,你可能并不陌生。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收藏瓶颈”是指什么?收藏圈里的限制因素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二八分化”一直都在,甚至近年都有始终拉大的趋势。

对于比较大众的古玩艺术品,受众群体较大,也较容易识别和鉴定;
而对于金字塔顶尖的艺术品如果让你我碰到,你是否也会心头一颤,不知所措呢?

图片


其实,从事收藏的朋友大多都有这样的经验,不管是陶瓷、书画,还是其他类别的收藏品,对于普通东西(普品)大家的鉴别能力基本是一样的,鉴定结论也一致。

因为这样的东西较常见,价格相对较低,买到的机会多,只要具备基本的鉴定常识,一般都不会看错。而对于档次稍高,市场价值较高的藏品,人们大多抱以小心谨慎的态度。

图片

举例来说,对于官窑、元青花、汝窑、珐琅彩、张大千、傅抱石、宋画等这些“大名头”的藏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有这么好的运气,自己就碰到了?

即使碰到了,也大都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不可能的事!持这样的谨慎态度是很正常的,毕竟收藏圈稍不小心就会踩到地雷,在收藏界里捡漏不成,反被捡漏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着。
我要鉴宝点击进入艺术品鉴定小程序
在收藏中有眼不识宝贝的情况

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人们在小心谨慎捂紧钱袋的时候,很可能由于眼力和胆识的欠缺,让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

有许多从事收藏多年的人,对于看普通东西可以说是行家、高手,然而对于档次高点的东西,就不那么自信了,在多数情况下,宁愿相信“大名头”的东西都是赝品,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们。

这样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错失的却是机会,并且自己永远停留于玩普品的阶段。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