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剪纸传承人:用剪刀和彩纸发扬民族文化
【中华收藏网讯】“你看这个图案,是‘钱纹’,有‘祝福发财’‘财源滚滚’之意;‘钱纹’里面设计的‘蛙纹’借鉴了柳湾彩陶博物馆内收藏的‘蛙纹彩陶瓮’上面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中间的小胖猪是为了迎接己亥猪年特意设计的。”青海省河湟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敏指着一幅刚剪好的剪纸介绍。
剪纸作为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剪纸逐渐传入青海高原,劳动人民结合河湟文化创造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河湟剪纸。
1982年,张敏跟随“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姨妈一家移居青海,作为家族第五代剪纸传承人的她把剪纸带到了青海,“刚到青海的时候,会剪纸的人不多,身边的亲朋好友过年或者过寿的时候会邀请我去剪‘福’字和‘寿’字。”今年52岁的张敏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乡镶蓝旗村的一个满族家庭,从5岁起开始接触剪纸,“东北人农闲时间长,冬天的时候有剪窗花的习俗,看着贴在窗户上色彩斑斓的窗花我就特别喜欢,后来在家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剪纸。”
为了创作出更出彩的剪纸作品,张敏开始从剪纸教程中基础的剪纸语言符号、剪法和构图学起。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剪纸题材逐渐丰富,涉及山川河流、历史传说、民俗活动、文物古迹、神话故事、动植物和象征美好事物的吉祥纹样等。
在西宁市国际村小学教语文课和国学课的张敏因为剪纸特长,又被聘为学校的剪纸教师,“十多年来,我教了1000多名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外,三年前还成立了‘张敏河湟剪纸工作室’,为更多热爱剪纸的人提供一个学习平台。”
“我跟着张老师学习了一年剪纸,现在能够独立设计完成一幅剪纸作品。”在西宁市国际村小学上四年级的李应庆说,他的母亲姜育红也十分支持儿子学习剪纸,“原本多动、做事没有耐心的他,现在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件事情。”
青海省少数民族众多,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都有剪纸的习俗。在张敏的学生中,自然少不了少数民族学生,“我跟着张老师学习了十多年剪纸,这期间我丈夫也加入到学习剪纸的队伍当中,虽然我们民族不相同,但是对剪纸艺术的热爱是相通的。”回族学生苗苗说。
随着剪纸技艺不断提高,张敏获得了不少荣誉证书,其作品也曾被日本和马来西亚的艺术品爱好者购买。
“歌唱家会用自己的歌声赞美家乡;画家会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家乡的美景;而我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一幅幅具有河湟文化的剪纸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第二故乡’、喜爱河湟文化。”张敏说。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将各民族连接到一起,并共同发扬剪纸文化。”张敏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让河湟剪纸得到更好的发展。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海文物市场新政启航,民间收藏迎来黄金时代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