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角纷纷现身

发布日期:2019-01-03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Gogo    阅读:1323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今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机构整合,文旅融合按下了快进键。

“诗与远方”如何更好地融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作出了生动的示范。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群体,今年69日,“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起,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

如今,在文物修复师工作的文物医院,公众可以看他们如何在故宫修文物。

全球最强大的文物修复机构打开大门

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12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医院是一排长达300余米的长房,按照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室三部分。

文物医院经过3年筹建和一年多试运行,接待了很多文物博物馆界专业人士和重要外宾。为了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同时不影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故宫博物院决定在控制时间和人数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文物医院,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故宫文物医院也配备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

“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世界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备最多、修复人员最多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希望能将故宫186万件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文物医院为每一件故宫文物建“病历”

文物医院建立后,故宫文物修复流程经历了一场转变。

传统文物修复程序,是由保管或使用部门将需要修复保养的文物送到文保科技部,文保科技部主任判断后,送到最权威的修复人员手里,凭经验来修。

“现在我们改了。”单霁翔说,如今每一件文物在修复之前都要先送到文物医院,进行分析、检测、探伤,彻查文物病历和健康状况,得出诊断报告,确定修复方案,才能交到修复师手里。

文物医院设备可为文物探伤。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未来,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将在文物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病历记录着文物曾经的病害状况、修复过程,还能看到文物在什么时间地点展出过,当时的温度、湿度如何。当其再进入文物医院接受保养和修复时,修复人员首先能看到这件文物过去经历过什么。“这是一个科学修复的态度,所以我们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文物医院。”单霁翔说。

《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角纷纷现身

故宫文物医院呈狭长状,长长的通道两侧根据文物类型和修复手段排列着一间间文物修复室。玻璃内侧,身着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一言不发,修理着手中的文物。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文物医院时,发现因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称为“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师王津也在修复室内工作。《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出现的其他几位文物修复师屈峰、王有亮等也都在文物医院中忙碌。

文物医院整体色调为干净的淡灰色,通道两侧展示着唐三彩骆驼、铜金刚佛母等代表性修复文物,墙上挂着案例展板,介绍修复过程和技术。

文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全都穿着白大褂,若不是衣服上印着故宫文物医院的标识,与真正的医生几乎难以区分。

预约观众隔着玻璃观看“文物医生”修文物。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为了保证修复工作不被打扰,公众将无法进入工作室。但为了让公众能清晰看到修复过程,修复师会在窗边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医院志愿者则会提供专业和有趣的讲解。

文物医院的志愿者都是从社会公开选拔的,首批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是从871位申请者中筛选出的,应募者以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目前故宫累计注册的志愿者已近3000人次,在故宫各个展馆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