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故宫成为舆论焦点 创新运营思路与全新文创引讨论

发布日期:2018-12-2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Gogo    阅读:1422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20181210日至1216日,人民网(微博)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显示,舆论重点关注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高峰论坛、文创产品发布、地方旅游局品牌宣传等方面。

其中,故宫成为舆论的焦点,以其创新的运营思路与全新文创产品的上线,聚拢了公众的视线,并引起了传统文化与商业运营之间的讨论,或为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新的推动力。而《国家宝藏》回归触动公众的心理共鸣,从另一个角度印证着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下,也需不断创新传播形式,达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小目标”。

故宫的创意热度与质疑并存,新视角解码传统文化传承故宫的创意热度与质疑并存,新视角解码传统文化传承

舆情概述

本周,舆论关注了故宫的两层面——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和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

故宫的两家文创店因各自出品的口红又惹争议,微信公众号“故宫博物馆文化创意馆”先发文预热,“故宫淘宝”微博宣示主权,媒体介入事件传播,报道分析故宫口红的“嫡庶”之别,“故宫淘宝”回应称微博言论不是针对“故宫文创”。

与此同时,因故宫文化魅力与明星效应,《上新了!故宫》节目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新京报》报道节目总导演毛嘉回应质疑,再次掀起舆论对节目立意及观感的讨论。

舆情传播

129日,“故宫博物馆文化创意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故宫口红,真的真的来了!》表明将发售故宫口红产品,刷爆朋友圈。当天晚间23时,故宫淘宝官微表示口红产品并非其设计,引发网友疑惑和舆论关注。11日,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以“故宫口红‘嫡庶’之争”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12日,《环球时报》等多家传统媒体进行报道,舆情传播达到峰值。

图:故宫舆情传播走势图图:故宫舆情传播走势图

图:故宫舆情信息传播渠道统计图:故宫舆情信息传播渠道统计

图:故宫舆情媒体报道量统计图:故宫舆情媒体报道量统计

119日播出以来,《上新了!故宫》受到舆论持续关注,在明星效应带来的流量之余,非议也随之而来。由于节目带动相关文创衍生品热卖,被舆论质疑过度商业化,缺乏历史厚重感。

1212日,《新京报》专访节目总导演毛嘉:节目利润将反哺文物修复,引发舆论热议。文章认为节目出发点较好,用新鲜视角解码故宫文化内涵,打破了故宫的刻板印象,但综艺节目的周边营销也引发过度商业化的质疑。网友直言:“像卖货节目”,对此,总导演毛嘉在采访中回应:节目并非为了利润而卖货,希望加深观众对于故宫的兴趣和情感。

舆情点评

故宫展现较强的舆情磁吸力,媒体与网民关注差异性明显。媒体和网民对“故宫”话题关注度较高,网媒和“两微一端”是舆论传播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周舆情监测故宫相关文章里,口红词条的提及率达到了约百分之五十。媒体的关注焦点在故宫口红“嫡庶”之争及文创产业的发展,如品牌授权竞争、文创产业链的打通等方面。对于网民来说,“嫡庶”之争无伤大雅,对故宫口红的追捧则成为关注推动力——消费者倾向于对文创产品的消费意愿与动机。

舆论给予故宫充分的创新空间,商业化的利弊则需拿捏准确。近年来,故宫在文化创意、文化传承方面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成为文化领域创新发展的佼佼者。在传统文化与商业化融合发展方面,故宫也积极大胆尝试,在文创产品获得舆论的好评后,《上新了!故宫》以全新的视角展现故宫之美。对此,舆论也乐见故宫的创新之作,这正是其商业运作的成功与IP价值的体现。然而,舆论对故宫商业化尺度的讨论,却为故宫敲响了警钟——舆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之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故宫的适度创新则最为可贵,以此为基础,舆论更期待下一步创新力作。

因此,舆情风险管控是故宫品牌与IP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17部门发文促进乡村旅游舆论期待政策供给增加的合力推进

舆情概述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舆情传播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众云大数据平台显示,《意见》发布后,引起了媒体的集中关注,特别是人民网、中国网、央广网等中央媒体的报道,成为综合性媒体、地方媒体等转载、传播的核心信息源,在舆情传播初期便形成了舆情传播的高峰期。

图:17部门发文促进乡村旅游”舆情传播走势图图:“17部门发文促进乡村旅游”舆情传播走势图

同时,《意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旅游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舆论共识,媒体、专家均为政策的发布点赞。《中国文化报》刊文指出,《意见》提出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文化内涵、品牌打造、扶贫攻坚5方面措施,将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政策支持,形成推进合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瑛认为,《意见》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乡城旅游的发展,产业兴旺是根本基础,生态宜居是首要问题,乡风文明是重要举措,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求。

图:17部门发文促进乡村旅游”媒体报道词频云图图:“17部门发文促进乡村旅游”媒体报道词频云图

舆情点评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契机,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舆论对《意见》的政策红利给予了集中关注和充分传播,客观、真实地向各界传递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信号。

除此之外,舆论认为《意见》的发布正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政策供给,形成推进的合力。舆论还关注到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于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区域,舆论普遍认为更具有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良好,民风质朴,民俗文化保持了较好的状态,无疑成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根基与资源禀赋。

总体而言,舆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给予乐观与积极的态度。而《意见》中推出的相关措施,让乡村旅游在品牌价值、产品活力、客源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提升与发展,成为舆论的期待。

圆明园青铜“虎鎣”走完“回家之路”流失文物“归来”引共鸣

舆情概述

1211日,圆明园文物青铜“虎鎣”经国家文物局划拨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文物曾于20183月在英国拍卖,随后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展开多方面工作使得该文物得以顺利回归。

舆情传播

青铜“虎鎣”因经历了海外拍卖-买家捐赠-鉴定接收等复杂的“回家之路”而备受舆论关注,相关信息传播量达7300余篇(条)。该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在返还过程中经历的曲折,以及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同时,部分专家和网民对流失文物“回购”的方式提出了质疑。

图:“圆明园青铜虎鎣回归”舆情传播走势图及传播渠道统计图:“圆明园青铜虎鎣回归”舆情传播走势图及传播渠道统计

舆情点评

“虎鎣”这样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以千万计,“虎鎣”的回归,再次将大众视线转到国宝文物流失与回流的话题上。舆论除了对文物回归表达出应有欣慰之情外,也有专家提醒,流失文物的归国路道阻且长,需要格外冷静。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同时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

此外,流失文物“回家”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流失文物来说不仅要物理空间上的回流,更要文化价值上的回归,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