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20年间收藏6000件老物件 建起一座民俗博物馆
【中华收藏网讯】播种用的耧车、运物品的独轮车、女人穿的小脚鞋、烧地锅用的风箱、马车上的车辕……提到这些老物件,即便上年纪的人也许仅停留在记忆中,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根本没有概念,现实生活中更是想见而见不到。濮阳市清丰县一位农民在20年间收藏老物件近6000件,如今,他把自己的老宅建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馆,供人免费参观、学习。
看了近6000件老物件,仿佛回到百年前
王炳营来自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店上村,现居住在镇上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回趟村里的老宅,因为那里存放着他20年来的“心血”。
11月19日下午,在王炳营的带领下,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这座老宅。首先映入人眼帘的,是大门旁边挂着的那一幅“王炳营收藏博物馆”的牌匾,下方,还用粉笔写着他的电话。“方便有人来参观时联系我。”王炳营说。
推开由青砖及老式木门搭建的大门进入院中,目光便被一个具有年代感的石磨吸引而去,它的两旁,还摆放着双扇旧式木门与烧地锅用的风箱,怀旧气息顿时扑面而来。王炳营介绍,他将这座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生活用品厅”“农具用品厅”“农耕用品厅”及“纺织用品厅”。
“这是一双小脚鞋,这双鞋可是清朝物品,别看它现在破,过去可是大家闺秀穿的,因为它的鞋底内缝有木块,鞋底厚走起来不那么磨脚。”参观中,王炳营告诉记者。
一张八仙桌,四把太师椅,已上好的碗碟……楼上一间屋子内摆放的一桌“酒席”更让人浮想联翩,像古装剧中,几位好汉端坐一起,大谈江湖;又像是男耕女织年代,一家老小简单而幸福的聚餐……
在这些展厅中,记者分别看到了诸如播种用的耧车、运物品的独轮车、马车上的车辕、老式织布机、旧式婴儿车、铡刀、过去的木工用品等多种不同品类的老物件,有些或许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而有些只知道它的用途,但已无法叫出其准确名称。
楼上楼下参观下来,记者仿佛已穿越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布衣农耕的年代……
老物件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应作为民俗保留
52岁的王炳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收藏老物件已有20年。
据其介绍,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很多流传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用品,早已被替代,这些老物件正逐渐消失。然而,凝结了古人智慧的它们,应该作为一种民俗保留下来,供现在的人们参观、了解。
他收藏的这些老物件,少数是朋友、老乡赠送的,更多的是他平时主动收集的,当然,为收集这些老物件,他也花费了不少钱财。
“很多老物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留意,一旦有这方面的消息,就会主动上门。”王炳营说,现在农村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老宅院保留的一些老物件,避免不了会抛弃,这时,他便会赶过去回收。
收藏的老物件渐成规模后,王炳营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慕名前来观摩的人,源源不断。还有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来了解书本上才能见到的这些老式农具、用品。“不管谁来,我都会作为讲解员从头讲到尾。”王炳营说。
“我佩服古人的智慧,虽说这些老物件已被更高级的电子产品所替代,但大家不能忘记它们,应该了解它们,了解古人是如何生活、生存的。”王炳营说,毕竟现在的很多用品,都是由老物件演进而来。
“下一步,我将会继续收集老物件,扩大这座民俗博物馆的规模,让民俗用品能更加全面。”他又说。同时,王炳营还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留老物件的队伍中来。书本上、电视剧中看到的再好,也不如看到真正的实物,但实物却越来越少,见到实物的机会越来越小,这样下去,留给孩子的或许只是想象……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