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博物馆展出的佛像周围投掷钱币祈福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网传一段视频显示,甘肃省博物馆“天马西来”后台展池中散落着一元、五角等面值不等的纸钞和硬币。展品上堆满纸币的现象并不是首次出现,此前就有媒体披露,游客在展出的佛像周围投掷钱币祈福,博物馆被当成“祈福之地”。专家表示,这是“很荒谬的行为”,“民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
其实对于这种行为,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但如果只是归结于科学素养不够,恐怕并不完全对症。即使那些投币的人,也许都未必相信投币与祈福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更多的可能还是盲从,看有人先投了,跟风也扔一个。凑热闹、随大溜,这些荒诞现象的背后,缺的不仅是科学素养,更是公共素养。
在科学素养的层面,我们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但反对迷信。在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所投币祈福,尽管表达了一份美好的愿望,但就其行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民众普遍的社会素养如何提升,恐怕都难以杜绝民间自发的祈福行为。迷信、不科学,但只要不对他人以及公共秩序造成干扰,倒也无伤大雅,不必小题大做。但是在博物馆里投币祈福,将迷信的行为置于博物馆内,这与博物馆科普色彩的社会功能定位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换言之,也就是公共素养的缺失。什么场合适合做什么事,同样是投币祈福,如果发生在一些宗教寺庙里,也并非不可理解,可发生在博物馆,这就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一个性质,属于公共道德的缺失。解决这类现象,当前最为直接的做法,应当尽快完善规章明确惩戒措施,约束这些行为,对于那些执意违反规则的参观者,予以惩罚,以作警示。当然,博物馆毕竟有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社会定位,是担负科普责任的公共机构,所以除了完善规则之外,理当发挥更多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展出、活动,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现实中也应积极引导教育,积极阐释展览物品的文化意义,吸引参观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方面来。
公众素养的提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各方面共同发力,类似这样博物馆投币祈福的迷信行为,才能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