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全国政协委员陈醉:美丽 不再遮遮掩掩

发布日期:2018-10-11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Gogo    阅读:1713   版权与免责声明

1.jpg

1985年,“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现场。

2.jpg

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在广州举行,冠亚季军合影。

 

【中华收藏网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曾经不远的那个年代,“美”,特别是外在美、身体美,是不能随意谈论的“禁忌”。正因为如此,1985年新中国首次选美活动在广州举办,其带来的轰动,可想而知。但随着物质日渐丰富和思想的不断解放,中国人走进了既看重“心灵美”,也欣赏外在风华的时代。

3.jpg

美,曾是一个禁忌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十分流行,经常刊载一些美女明星作为封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这种表达。当时一位妇联干部就曾经写信给编辑部,指责杂志社“侮辱”妇女:“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两件看似无关联,但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的两件事情。

一件事,是1985年初,广州团市委为了配合“两个文明建设”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策划了一次选美活动———“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这是新中国首次公开选美活动!

4.jpg

后来从照片看,当年的选手们衣着相对朴素,在当年却堪称最时髦的装束:合体的风衣,流行的卷发……按照今天人们的设想,首次公开选美,必定在报纸上轰轰烈烈。但事实上,当年的这场比赛并没有在广州引发太大的影响,《羊城晚报》只用了标题为《羊城青年青春美评选结束,十名男女获优胜》的消息草草结束对这场活动的报道,而在港媒和外媒那里,报道却十分热闹。

一位女选手在回答“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广州青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时表示,广州青年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又解释道,夜生活指的是:“上夜校,去图书馆、电影院。”有香港媒体用《准小姐说爱夜生活》这样的标题,报道当时的决赛现场,选手们的照片也被刊登在显著位置。

还有一件事,是198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裸体艺术论》。封面上,断臂维纳斯像旁,是刘海栗先生手书“裸体艺术论”几个大字。横空出世的这本书,震惊了文坛,也让陈醉,这位42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一夜成名。

“很长时间里,美是一个禁忌话题。你不能恭维一个女孩子长得很美,更不能称赞一位女同志性感。这会被人当作流氓。”几十年后,回忆起那个难忘的时代,陈醉难免感慨。

1964年,陈醉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78年,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理论,成为恢复招生后的首届研究生。艺术专业的人,天生对美敏感。当时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普遍以黑白灰为主,无论男女,一律穿着宽松肥大的衣裤。任何强调性别特征、或者精致考究的装扮,都意味着与主流审美的背离,社会崇尚的是“铁姑娘”这样的女性形象。

1981年,陈醉写作硕士论文时,他研究“形式美”,但当时“形式美”也不能谈,但他还是坚持以此为题,写出了论文《论形式感》。在当时,这是一个绝对的“禁区”。

“翻开《欧洲艺术史》,人的裸体随处可见。而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没有裸体艺术的内容。像维纳斯、大卫这样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竟然很少有人知道。正视自己的身体,欣赏人体之美,不应该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陈醉决心出一本书,填补这一空白,这便是写作《裸体艺术论》的初步构想。

陈醉的导师和同学们都觉得这个构想太“疯狂”,纷纷劝他:“搞个稳当点的选题,别影响到你。”陈醉自己其实也是有顾虑的。但他也分明感觉到,内心有一股锐气在推着他前行:“总不至于因为这个把我抓起来。”但他真正担心的,是能否写出来,以及写出来后有没有出版社敢出。

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陈醉看来,简直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大家每天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毕竟闷了十多年,每个人都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就在陈醉埋首于资料之中,没日没夜地专心写作的时候,时代也正在争议中前行。

广州的那场选美比赛,初赛之后突遭非议,官司一直打到北京。反对者观点很明确,认为广州搞选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只讲穿着打扮,不要艰苦奋斗。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批评给主办单位的压力是很大的。这场选美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广州团市委领导带着选美的现场录像带向有关部门作检讨,说明了比赛的前后经过。他们也希望表达一层意思,改革开放的步骤,不会受一场青年们秀自己的比赛影响。

而正因为争议,给这次选美染上了神秘色彩,街谈巷议沸沸扬扬。无形中也引发了人们对“美”的关注和讨论。

“模特儿”,改名叫“演员”

相对于早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选美比赛,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对人体美的直观认识,最早是从模特儿开始的。

从艺数十载,陈醉与“模特儿”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一开始是没有‘模特儿’的,改革开放后,美术学院开始公开招聘模特儿。”陈醉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特定的体制和路线,裸体艺术创作样式被禁止,甚至被划归黄色一类,即便是世界名画,也不能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在美术学院,为了教学需要,有专门的人体模特,被称为“模特工”,跟其他职工一样,在单位领工资。而对人体模特儿的描绘,被严格控制在画室内,作品绝对不允许在社会露面。

1979年,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访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观摩会。在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儿和4个日本模特儿,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观众形成强烈对比。而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这一幕,令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记忆犹新。

在皮尔·卡丹的带动下,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模特队。198110月,经过几个月专业训练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模特儿在北京饭店登台表演。

然而,对于西方惯用而中国人从未接触过的“模特儿”这个词,上级领导还是提出了意见:“模特儿”是外国的称呼,有点低级趣味。“模特儿”改名叫“时装表演演员”。在当时的中国,“时装秀”只有“内部演出”的份儿,并实行三不政策——不报道、不拍照、不录像。

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只能遮遮掩掩。爱美的少女,在花棉袄外穿一件朴素的罩衫,故意把罩衫做短一截,露出棉袄的花边。“尽管有人批评那是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但‘模特儿’的魅力,让许多俊男靓女趋之若鹜,心里也种下了‘模特儿’梦。”陈醉说。

1987年,陈醉的呕心沥血之作《裸体艺术论》出版。考虑到当时工人的工资只有30多块钱,一本书定价8元,只能用“昂贵”来形容。但即便这样,也阻止不了人们购买这本书的热情。仅在1988年,该书便连续加印三次,累计销售20余万册。

对于学术界来说,人体研究从此进入艺术的殿堂,“它的价值不限于人体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推介,并被海外媒体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在学术领域的标志”。

就在争议中,社会氛围一点点走向宽松:从街上开始流行红裙子,蛤蟆镜、喇叭裤逐步兴起,年轻人不再把身体藏进宽松的衣服,而是用个性十足的装扮,表达对美的向往,解放着爱美的天性。形形色色的选美活动、模特大赛也开始尝试。

但变动、尝试,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

1988年的北京,也有活跃人士策划了“首届北京女子青春风采大奖赛”,规定参赛者为17~27周岁、在北京市居住的女青年,分设“青春活力”“聪慧灵秀”“文雅端庄”“娇美丽质”4项大奖,其中最优者为“1988年北京之花”。然而,迫于种种压力,还没到决赛环节,比赛就无疾而终。

1993年,时任全国妇联领导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申明全国妇联对选美活动的态度是:不赞成、不提倡、不组织和不参与。“这种(选美)活动容易对青少年女性产生误导……这会使女孩子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从小就热衷于美容、减肥,却忽视内在的修养和真才实学。”

追求美,已是社会常态

随着时间的悄然推移,人们对选美的偏见和争议渐渐消除。借助于大众传媒,选美活动褪去了一开始的神秘色彩,人们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就能一睹选手们的风采。娱乐并不发达的年代,观看一场选美比赛电视转播,是令人愉悦的视觉盛宴。参赛选手们的一颦一笑,妆容服饰,无不被人们品头论足,成为爱美人士竞相效仿的对象。

1999年,陈醉应邀担任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评委。1989年始创于广州的新丝路模特大赛,创办伊始就引人瞩目。这一比赛逐渐发展为中国时尚界和社会各界公认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也是无数有着梦想的少男少女成为超级名模的摇篮。陈醉陆续担任三届评委,他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美的关注和热情。

人体模特,一开始不被社会认可,早期参与者还有种“为艺术献身”、引领社会潮流的使命感,而当今,它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职业。公开欣赏美、谈论美、追求美,都已是社会常态,“性感”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词汇。陈醉的《裸体艺术论》前后再版六次,如今仍受欢迎。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不再对书中的内容和插图有着强烈的窥视欲,得以用更加平和理性的眼光看待其中的观点。

在陈醉看来,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的选美活动,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标志,意味着对旧思想观念的宣战的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选美比赛进一步与商业接轨,中国对国际社会更加开放,美丽的面孔背后,传递的是社会发展的文化符号和时代内涵。

马艳丽、姜培琳、张梓琳……这些从国内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丽人们,以大方自信的身姿,踏上国际T台,传递着东方之美,彰显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美丽的容貌随处可见,大家的审美也更加多元化。“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对美的向往乃至苛求,正是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

“改革开放的成就千千万万,各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甚至是禁区突破,所以不少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爆炸性的。新的理想、新的举动像大潮冲击着旧日的堤岸,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陈醉表示,选美正是新生事物的代表之一。改革开放的成果反映在文化艺术上,最根本的是解放了人的天性,释放了人的能量,让人活得更有尊严和价值。“这是最大的温暖和尊重”。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