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雅与俗的选择说开去
【中华收藏网讯】雅与俗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艺术中的一对矛盾,我们通常讲的阳春白雪类的高雅,是指上层社会所宗尚并占据艺坛主导地位的艺术,所谓通俗艺术,一般指为下里巴人市井小民所喜爱的艺术。其实在社会的生活中,艺术的雅与俗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很多共性,因为雅与俗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艺术作品的接受群体亦是如此,并非截然能分的开。
在绘画艺术方面确立雅的标准,早在唐末五代便初见端倪,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逸格为最高境界,并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这个逸字是超出技法层面的东西,是画家各方面的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流露。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更是明白的提出雅与俗评价标准,其在论王维吴道子画的诗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衽无间言。”我们从苏轼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其对吴道子的画尽管以妙绝评价,但却流露出轻视画工的意思,把工匠们的绘画列为俗类,而对王维这个文人士大夫的作品赞不绝口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轼把诗人(逸士)与画工(俗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极力褒扬前者而贬后者。他的“古来画师非俗士”,“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称文人士大夫的绘画“非高人逸才不能辨,”其泾渭分明把文人画称为高雅艺术,将画工匠人的绘画称为低俗艺术而进行褒贬,充分体现了其在美学概念推崇的“淡泊”“萧疏简远,超凡脱俗”的境界。由于苏轼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他的这些理论对后世“文人画”的兴盛和工匠绘画的衰微则起到了不同寻常的影响作用。
元代是“文人画”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赵孟頫,钱选,倪瓒等,其对文人画的理论加以演绎与发展。钱选提出“士气画”是不求形似,以得天趣为高的主张,倪瓒则提出“逸笔”和“逸气”的理论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以为写胸中逸气耳。”这样的重“君子之风”,主张“游于艺”,强调“清雅超然于物外”,力求“萧疏简淡”的意境,为元代“文人画”的兴盛莫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雅俗问题进一步作出了诠释。
明代董其昌更是把个“文人画”推崇到了极致,他的“南北宗论”可谓是在中国美术史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不论其提法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多少负面影响,仅是他将禅宗思想理论融汇到中国画流派的评价体系中这一点来说,便是意义深远,使雅与俗更加清晰地对立起来。
明清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闲适无奈中,把绘画创作看作是纯粹的个人娱乐,“以画为乐,寄情笔端”,把绘画当作闲情逸致的享受。因为他们的审美尺度是“虚和萧散,神逸气静,澹泊天真,”达不到这种境界便是“俗”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降的文人画家大都是文学家,诗人以及有一定地位和官职的士大夫,他们在绘画中文学趣味非常突出,“画中有诗”成为他们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取向。因此在“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并融为一个整体,这便成为“文人画”的基本样式。。柯九思在他的题画兰石小品中写到:“画到书生本色始见清绝”,所谓“清绝”便是文人士大夫要求的高雅绝俗。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