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师伯盨”铸造来历解读
【中华收藏网讯】先秦贵族社会青铜容器中,与盛肉类的鼎相配、专用于置放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类,除了常见的簋之外,还有盨。盨的形状和簋近似,都是口微合,腹略鼓,两侧有耳,下设圈足。区别在于,簋为圆体,而盨为椭方体;早期的簋有些无盖,而盨则必有盖,且盖可以却置使用。盨这种器类出现在西周中期,比簋晚得多,应当说是从簋形演变来的,所以有的盨在铭文中即自称为簋。盨的出现,反映了古人重食器、讲究器型变异的风气,在实用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所以,盨在春秋中期以后便消失了,流行时间较短,故留于后世的数量也远少于簋。
在宁县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只西周晚期的盨(见图),出土于甘肃省宁县湘乐乡谢家村,为国家一级文物。器高16厘米,连耳横宽33.7、纵15.4厘米。圆角椭方体,深母口盖。盖顶正中起一圆突,四矩式盖钮,仰置后四矩为足成另一盛器。腹鼓而浅,双兽首耳。圈足外侈,四侧有拱形缺。盖顶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盖沿及口沿各饰一周日月盾纹,盖面及腹部饰瓦棱纹。造型稳正庄重,纹饰清晰典雅,锈色匀布,保存完好。
此盨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铭文。腹内底二行6字铭曰:“师伯作中姞尊”。盨铭中的“师伯”,当为西周王朝封派在某地的一位军事首长。“中姞”即“仲姞”,贵族妇女名。商周时代姞姓是个族系繁盛、分布较广的古老部族,尤其在关陇地区,影响非常之大,曾与姬姓周族长期通婚。广义的“尊”为青铜容器泛称,许多不同类型的酒、食器都可称之。盨铭中的“仲姞”,很可能就是师伯的夫人。盨铭言师伯为其夫人仲姞作器,这也是西周、春秋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器铭格式。
器出陇东宁县,该地属古豳国领域,乃周民族曾长时期作为活动中心的归邦故土,南与古密须国地域相接,为西周王畿在西北方向的重要门户,防御戎狄入侵的枢纽屏襟,战略地位相当突出。在这一带出土与姞姓通婚的西周军事贵族的青铜重器,应当说是很合乎逻辑的事情。(金铃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