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石刻被涂成庙会风 文物经不起如此折腾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四川安岳南宋时代的石刻文物佛像被重绘修复,并上传比对照片,质疑“现代社会竟有如此文物保护”。8月5日,安岳县政府官微@安岳之声发布情况说明,称1995年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修建了保护房30余平方米。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被时任安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制止。近年来相关摩崖造像未出现重绘现象。
从新闻图可以看出,原本古旧但古风犹存的石像,被涂成了庙会风——姹紫嫣红、唇红齿白。稍具审美意识的人都不难看出,这是一次失败的文物修复,一次成功的文物破坏。南宋石刻的珍贵,毋庸过分强调,出现如此景观,实在令人痛心。
根据当地解释,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过去20多年。倘若当地解释无误,如今再谈追责,似乎已很难实现;哪怕可以追责,也难以复原被损毁的文物。文物的敏感正在于此,一旦损毁,万难复原。虽说也有少量例外,如王羲之的《游目帖》毁于二战战火之后被成功修复,但可以确定的是,文物的损毁与修复数量实在不成比例,成本也极其高昂。专业保护,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是留存文物的唯一办法。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这种破坏性修复的初衷并不坏,不以毁坏为目的,却达到了毁坏的效果。对于文物来说,保护不专业就是专业搞破坏,这种情况近年来已发生多次。如前段时间,多位历史爱好者在“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组织的“走陵”活动中,搜寻陕西咸阳唐崇陵陵区内的石刻残件,并将残件统一搬运至陵区摄像头监控范围,已然有误伤文物的可能;2016年,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村南面的锥子山长城被用水泥重新修缮,已经看不出长城模样,“最美野长城”在“保护”的名义下被结结实实地抹平。
文物保护,最需要的是理性的专业精神,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时至今日,文物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主流话语,得到广泛认同,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的运转机制和公众认知水准,还谈不上达到理想的状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掩盖不了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机制的单薄与专业人才的稀缺;而民间对保护文物正确姿势的理解,从南宋石刻被毁、“走陵”搬动残件等也可见一斑。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政策机制、资本引流、社会认知形成合力。虽说石刻被毁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时至今日,也理当让其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素材,成为一次全社会普及文物常识的契机。相关部门,对辖域内的文物应当有细致的摸底;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应当有流向文物保护的常规渠道,而不能只依赖“民间捐资”;可能接触文物的民众,应当有基础、正确的保护认知。
“中华文明五千年”已经构成主流话语,成了民族认同的底色。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真正达成全社会共识、形成强烈的集体诉求,也不过数十年间的事;文物保护的现代化机制与现代国民心态,也还处在努力的建构与转型之中。当谨记,五千年历史,看着厚重、宏大,但粗糙、拙劣的一涂一抹,也足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它。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