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佛像遭“毁容式修复”引争议
近日,一组被“野蛮”修复的古代佛造像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层彩漆,姹紫嫣红。佛像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及庄严感也荡然无存,被网友称为“毁容式修复”“农家乐审美”,很多业内人士则深感痛心。
经求证,这组图片中的佛像分别来源于安岳石窟及广安金凤。四川安岳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在2000年普查时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18处,造像10万余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两宋造像的精美著称于世。
8月5日,安岳县官方微博发布峰门寺摩崖造像被重绘的情况说明,称峰门寺开凿于南宋,1995年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
其实这并非个例,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某寺庙修补壁画时,不在原画基础上进行填补,而是彻底将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壁画进行了裁割,理由是如此裁割便于保存。而负责修复的人员也非专业人士,而是当地的一些画家,各画家画风迥异,这使得这些被修复过后的壁画已经完全丧失了统一的原貌,成了现代绘画作品的大杂烩。
但目前国内文物修复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修复工艺、修复人才的缺失与断代,以及用人制度的僵化。这使得很多有着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工匠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而一些工人则未经系统培训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修复工作。
除此之外,缺乏对文物遗存状态的动态调查和记录,也是导致文物被破坏的原因。很多文物处于荒山野岭,且点多面广,这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尤为艰难,让很多盗取者有了可乘之机。另外普通民众对文物知识匮乏,对于文物价值的认知有限,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因此文物修复工作者需建立一份完整的文物档案记录,包括田野调查、文物受损情况、修复工程报告等内容, 为修复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再者我国一些地方热衷于争当历史名城,存在重经济、轻文物的思想,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也存在冒进和功利的倾向。对此,相关部门显然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毁掉了这些文物,造成历史研究断代及某部分文明史的空白,那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国 家文 物 局九部门推动民间藏品征集,民藏文物终于被肯定了?!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出手打破艺术品市场发展围墙,政策催动文化产业升级
- 富豪大举布局艺术品市场:艺术品经济在国内势不可挡!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