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灵动的紫砂名器
【中华收藏网讯】穿越数百年时光隧道,紫砂器带着氤氲缭绕的文人气息款款而来,气韵灵动,媲美金玉。
从明清紫砂壶的造型中可以看出,文人雅士的参与无疑给紫砂壶涂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极大地拓展深化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俞国良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曾为两广总督端方造壶,经典款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历来被视为紫砂珍品。1932年,俞国良的“传炉壶”获得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优秀奖。
我收藏的俞国良汉君壶,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至清末时基本定型为平盖汉君壶。壶身扁圆,大口斜肩,直臂腹,腹以下又斜收,盖采用虚嵌式结构,呈圆弧形凸起,桥型钮,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嘴、把、桥钮方中圆浑,嵌盖圆穹与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
壶腹篆刻落款“东溪”,为清末紫砂刻陶名家赵松亭刻。他精刻的紫砂陶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在造型上力求完美大气,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赵松亭驾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一样游刃有余。如此合作之壶,实属难得。
徐飞龙是清雍正时期著名紫砂制壶大师,以汉方壶传世,为清代十大紫砂名家之一。他制作的莲子壶体近圆形,盖口两端均做圆唇,相互紧密切合。壶盖中部上隆,呈半圆形,中心设圆钮,壶身为圆弧,底部内收,两侧分出流嘴执把。“莲子”家族造型各异,形态不一,也应验了佛家的“莲由心生,心生万象”。这种“莲子”造型源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莲子罐”,当时的造型是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到后来由古朴敦厚演变为清秀俏丽,盖子盈起,上加珠钮,略显高耸;一弯小流出于壶肩,轻巧娇娆,壶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亭亭玉立之姿。随着“莲子”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便被工艺师随意“打扮”,就有了后来的如意莲子、平盖莲子及牛盖莲子等。
我收藏有一把徐飞龙制作的炉钧釉莲子壶,通体以蓝色釉料为主,呈现出清代中期流行样式。炉钧,宜兴当地称画彩釉、满釉,创始于清雍正,一度盛行于嘉道。彩釉装饰是在烧过的紫砂壶上用釉彩绘或满身挂釉,二次烧成的一种装饰方法。这种工艺无疑是受瓷器的釉上彩工艺的影响。
此件莲子壶造型敦秀柔美,典雅端庄,紫砂内胎再配以炉钧釉装饰其上,釉彩清幽。整器儒雅大气,让人爱不释手,是壶艺收藏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在我收藏的近百件紫砂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一件杨凤年的竹段紫砂笔筒。杨凤年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系杨彭年之妹。
这件紫砂笔筒制作完全采用写实的技法,以本山绿泥为材料,外表由不同的圆竹节、半圆竹节和竹片环列成型。挺拔的竹节、光润的竹皮、破损的竹端、显露的竹筋、稚嫩的竹芽、虫蛀“蚓痕”、竹子隔层的皴裂、锯鲜竹片时留下的“错位”痕迹,甚至连竹背面霉变的白斑都做得细腻逼真,活灵活现。
杨凤年制壶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清代最有名望的制壶女艺人。她的传世作品较多,尤以制作“竹段壶”和“竹段笔筒”名声大振,蜚声清代紫砂艺坛。此件竹段笔筒落阳文楷书方印,印文为“清西泠捌家觅凤年竹段道光年制”,字迹工整秀丽。作为紫砂名家与西泠八家交往合作的见证,堪称弥足珍贵。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