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近百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

发布日期:2018-06-11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39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6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近百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800余项非遗传承活动在大街小巷全面展开,显示出非遗传承的勃勃生机。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市、区、街镇三级文化设施围绕“非遗在社区”开展普及活动。

非遗需活态传承

在上海大世界主会场,罗泾十字挑花市级传承人陈育娥的作品快完工了,长120厘米、宽70厘米的蓝布上,细密的红线绣出“鸟花”“八角花”“柏纸花”等传统纹样。戴着老花镜的陈育娥年过七旬,16岁时从嫂子那里学到了宝山姑娘必备的十字挑花手艺,50多年来针不离手,“一根细针,一条红线,就能挑花”。

罗泾十字挑花是在土布上“挑花插线”的民间艺术,曾在罗泾地区盛行三百余年,常用于制作头巾、手帕、围兜等物品。下针时距离保持一致,要求正面全部成“十”字,反面成均匀的点状。但随着社会发展,原来的兜头手巾逐渐褪去实用色彩,年轻人对这项手艺日渐陌生。“非遗保护需要活态传承,年轻人喜欢它,愿意学,非遗就有生命力。”在罗泾镇,陈育娥与其他老艺人一起成立了工作室,在继承挑花技艺的同时,进行衍生品开发。

当天,摆放着传统头巾、手帕及挂坠、包袋、杯垫、香囊等衍生品的摊位一开张,就吸引了不少市民。陈育娥说:“传统头巾只有老人在用,我们想通过创新,让十字挑花再度走入市民生活。”

非遗“活”用正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词。在五里桥街道,创意手作“益集市”热闹开张,剪纸、翻花、石库门里弄风筝传承人将各自绝技带到现场。擅长“无稿剪纸”的尤彩侠从材料上入手,利用不易破损的无纺布、丝帛布,设计了耳环、项链、披肩、团扇等新产品,“丝帛剪纸加工后不会脱丝,剪出来的作品可以走向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石库门里弄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刘锁仁进一步缩小风筝的骨架,开发出不少衍生品,“风筝礼品寓意青云直上,很受大家欢迎”。在传承人看来,只有创新才能延续非遗的生命力。

让非遗扎根社区

“葫芦爷爷”黄阿金在主会场展示虹口区非遗项目海派葫芦雕刻技艺,刻有荷花、鲤鱼、松树的葫芦制品令人赞叹。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迎来了精彩的筷子文化展览。现场既有筷子舞、筷子制作体验活动,还有详细阐释筷子文化的专题讲座。

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处长杨庆红认为,非遗诞生自民间,其传承更要回到民间,“传承人有绝技,但这项技艺属于社会,要积极推动非遗在社区生根”。“马派皮影”第四代传人郑李雪说,进社区展示皮影,进学校开设皮影课,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我们在尝试改变,让皮影成为墙上的装饰画,让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有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398项;国家级传承人120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市文广局透露,预计今年年内将分阶段实现“非遗在社区”布点全覆盖、机制全覆盖,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