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之旅:颂簋再现3000年前西周册封大典
【中华收藏网讯】颂簋,外塑高颜值,内刻铭文,是古朴典雅的青铜重器,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遇见它,犹如完成一场与3000年前祖先的会心交流,这很令人惊奇。
“颂”铸器留住册封一瞬
西周王朝是一个礼制严谨、社会规范的王朝,屡屡举行对官员的赏赐、册封盛典,隆重又庄严。
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颂”,就喜获某位周王的册封与赏赐:王三年五月,死霸甲戌日,王于宫召见颂,佑者带颂入,立于中庭,尹氏将王的册命书授予史虢生(史官)宣读;颂被命以掌管成周贾师,监督新造,积贮货物,以为宫御所用。颂还获赏黑色官服、红色蔽膝、带子及表明官位等级的旗帜、马缰绳、马笼头等。颂听完叩拜,接受册命书,立即佩戴出宫,不久后又返回宫中,向王献上玉璋表示感谢。
颂决心永臣事天子,为永留此历史瞬间的荣耀,感怀圣恩,随即铸造系列铜器,将册封一事刻于器身。颂生活的西周,青铜仍是稀有材质,而铸铜工艺已炉火纯青,颂铸器必然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以求流芳百世。这其中的一件精致之作即是颂簋。颂于簋腹底与盖内刻150字铭文详载册封一幕,铭文书体圆润厚实、工整秀美、朴素遒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书体艺术。
刻着3000年前古人心愿
在颂铸青铜后的3000年历史长河中,颂簋的出土年代、地点已不可考,但从其独有的锈色与光泽,可以推测它出土后,深受古人的珍视与欣赏,历经苍茫历史中诸多人之把玩、抚摸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在山东博物馆展厅瞥见它,一眼千年,犹如梦回西周,完成了一场与古人的交流。
颂簋通高30厘米、口径24厘米,重达13.2千克,是名副其实的青铜精品、国之重器。器身圆形,由隆盖与下腹组成,盖顶有圈形捉手,将盖倒立既成盘;圆鼓腹略有下垂,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状提耳,下有垂珥;三只兽面象鼻圈足外撇,通身刻有纹饰,造型古朴、典雅、庄重,大方之中不失艺术之美。它立在那里,就是历史,就是时间。
青铜器常见,出土簋也不稀见,颂簋之所以成为国宝,与其器身所刻铭文的价值不无关系。颂簋记录了颂被册封的全过程,为研究周王朝提供了史料,其书体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颂簋还表达了颂朴素的心愿:追念父母,祈求身体健康,长命永年,并将此志传诸子孙。
见到此簋,得以与古人交流,无不令观赏者欣喜。
铸青铜的颂非常“多金”,除了颂簋,还有颂器若干,但大多颠沛失散,流落于世界各个角落,有的则永远消失。山东博物馆的颂簋也经历了无尽的藏存和散逸,才得以让后人赏鉴。
簋作为古代用器之一,最初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是陶簋,用来盛放稻、粟等谷物,随着手工艺的精进与时代的发展,青铜簋成为标志身份的器物,演化为最常用的礼器之一,用于古代贵族的社交、祭祀、殡葬等重大活动。所以,考古学家猜测,颂簋应是出于窖藏或墓葬,但这已无可考。因为仅在近200年的历史中,颂簋就多次易主,流落于历史起伏之中。
藏品易主,颂簋才得以来到齐鲁大地。1814年,著名金石学家、当时在北京做官的山东人刘喜海在京购得颂簋后,辗转送到山东老家收藏,后颂簋又辗转到山东布政使李山农手中,再后又流落到黄县丁氏家族丁树桢名下,丁氏家道中落后,金石器散落,仅有包括颂簋在内的少数精品得以保全。在上世纪的战火纷飞中,颂簋有惊无险。1954年,黄县文管会将收集到的颂簋移交山东博物馆,它得以安定落脚,不再漂流。
在此前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颂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流浪与驻足,只有静默而立的它自己知道。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
- 弘仁元2024秋季拍卖会拍卖预展
- 修武县教体局关工委举办“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