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米开朗基罗去世前未完成的遗作《圣殇》

发布日期:2018-06-0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553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在意大利米兰斯福扎城堡博物馆,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去世前未完成的遗作《圣殇》静静陈列在城堡一侧的原西班牙医院中。凡前来观者,不能错过它。

米开朗基罗辉煌艺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离不开终生痴迷的雕塑艺术。他24岁以《圣殇》在梵蒂冈一炮而红,88岁逝世前留下另一件同名遗作。然而即便是米开朗基罗,想要超越年轻时创造的、至今仍作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镇殿之宝”的《圣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与伟大的画家达·芬奇一样,米开朗基罗也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连那座全球最负盛名的雕像大卫都不曾雕刻完整,小腿下部永远停留在未完成时,更不要提他给教皇和美第奇家族均留下大量“半截子工程”。然而,置身于这尊仅有造型轮廓的雕像前,我却从中发现了别样的美感:一位有巨大艺术成就的老者,因去世被迫略掉的雕像之形,被他毕生积累的才华完美弥补。对雕塑家而言,未完成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对作品来说,这样的缺憾美与断臂的《米洛的维纳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米兰斯福扎城堡博物馆的雕塑《圣殇》,就是米开朗基罗的“断臂维纳斯”。

于咫尺之距观大师遗作,满眼浮现出的都是一位年迈老者颤颤巍巍挥舞凿子和锤子精心雕刻的场景。与梵蒂冈所藏的24岁成名作所采用的坐姿不同,遗作《圣殇》以站姿示人,站立的圣母让殉难的儿子基督倚靠在自己身上,左手则扶在他肩头。在雕塑家已经完成的耶稣腿部,大理石的光泽熠熠生辉,自然弯曲的双膝表现出他去世后的绵软无力。在耶稣右侧,还有一只独立的右臂,从角度和形态来看显然不属于圣母,或许米开朗基罗还曾想加入其他人物,完成一组更富视觉冲击力的震撼群像。尽管面部细节未曾精雕细琢,圣母的悲戚绝望却已表露无遗,而耶稣的神情则因岁月的痕迹变得模糊了。

在城堡博物馆内一座单独砌起的半圆高墙背后,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若非坐下来耐心看完,便无法了解这座雕塑重新选择安置场所的故事。这段历时3年拍摄剪辑而成的《圣殇》“搬家”史,看罢着实令人动容。

众所周知,意大利人潇洒随性,不拘小节似乎是他们的生活常态,然而面对艺术品时,他们的态度却立刻截然不同。2012年,为了给雕塑《圣殇》更换一个独立开阔的欣赏空间,博物馆决定将城堡中荒废多年的西班牙医院翻新,同时对雕像进行全方位修复,最后转移到新址陈列。这项看似简单的内部转移工程,竟持续近3年时间。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意大利人对待国宝那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畏之心,令我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在纪录片中,常态化的文物清洁过程均有纪录,而如何耗时3年将《圣殇》迁址“新家”才是亮点所在。雕塑原本的基座是米开朗基罗本人私藏的公元一世纪晚期的罗马大理石雕文物,为了让《圣殇》更加稳固,博物馆决定为其更换基座。仅为了确定雕塑和基座是否粘连,各领域专家们就曾多次开会,并将探头数次深入二者间的缝隙进行测试。在得出并未粘连的结论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更换新基座后的稳定测试。

为精确完成实验,博物馆工作人员竟前往米开朗基罗采石的原矿山,采回与《圣殇》相同材质的大理石,借助3D打印和建模技术复刻出一个等比等重的原大高仿《圣殇》雕塑,用它在新基座上进行地震模拟测试。待到测试成功,场地翻新已毕,雕塑修复和清洁等工序也已全部完成,对原作的转移工作开始了。而这一步,更是一番出人意料的大阵仗。

与给一般雕塑作品定制的木箱不同,运输《圣殇》的箱子完全是量身定制的:沿雕塑四周将几层保护隔板逐层固定,再将其整体吊起放在叉车上,在博物馆数名保安的轮流看守下于展厅中静置一夜,次日运上集装箱货车,由警车开道护送到新址。要知道,如此精细缜密的运输过程仅仅在斯福扎城堡博物馆之内进行,直线运输距离不超过一公里。当目睹纪录片中全体参与者围绕摆放好的塑像《圣殇》热烈鼓掌时,屏幕前的我不觉红了眼眶。

繁复的修复、试验、检测过程历时近3年,加之运输时丝丝入扣的精密安排,意大利人在转移米开朗基罗遗作《圣殇》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与耄耋之年的雕塑家凿刻雕塑时展现出的工匠精神如出一辙。我想,这是对大师遗作最好的致敬。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