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兰州可触摸的私人博物馆 记录乡村历史变迁
【中华收藏网讯】在一堆残砖烂瓦的废墟上,50岁的甘肃兰州人彭维国从石缝中捡起一片蓝色的“门牌号”,也只有这个门牌号,可以证明“曾经这里有过这个村庄”。
从小就喜欢收藏的彭维国,和爱人郝彩燕已经收藏了两千余件老物件。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们计划成立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兰州阿干河流域民众生活遗留下来的物件,让人们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
2015年,阿干河人文历史博物馆成立。经甘肃省文物局核准,该馆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历史再现工程非国有博物馆名录。
阿干河发源于陇右黄土高原最高峰马衔山,蜿蜒百里,最终在“白马浪”汇入黄河。在这个流域里,有丝路古道,鲜卑族文化、以及充满地域文化的兰州黑瓷和农耕文明……在彭维国看来,这是一条“有文化的河”。
彭维国和爱人成立的博物馆就在位于阿干河流域内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岘口子村,近年,这一带因当地整体规划搞旅游开发,村民们都已陆陆续续搬迁至其它地方。人们不要的“锅碗瓢盆”,在他们看来,弥足珍贵。
“身边的历史在慢慢消失,主要就是咱老百姓的历史。”于是,走街串巷“捡破烂”,成了彭维国和爱人经常干的事,虽然村里人以前总觉得他们老两口“不务正业”。
除了祖传的老物件,彭维国还经常花钱“买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别人手中“高价”买过来的,虽然经济压力有点大,但他觉得很值。“民众来参观都是免费的,不能背离自己的初衷。”彭维国说。
彭维国说,他收藏了很多门牌,每个门牌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家族故事。阿干河流域曾经采煤兴盛,人烟繁华,但随着煤炭业日益萧条,人们陆续撤离了“淘金地”,好多村庄也接连消失了,“唯一证明这个村子曾经存在过的也只有这个门牌了。”
“可能我这个东西一分钱不值,但这个物件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某段历史。”彭维国说,他们不是做古玩的,也不是做文玩的,就是“留存一段历史”,通过展览等形式活化起来,让更多年轻人来感知。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是可以触摸的博物馆。”彭维国说,让民众近距离感受“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文化。“口述历史”也是彭维国记录的一部分,脱离了博物馆只是“看古董”的形式,他想用影像留住老百姓说的话和用过的东西。
不过,好多人在搬走前,都会留下些东西。“虽然我们不懂,但是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事还挺好的。”村民们的话让郝彩燕和老伴更有信心坚持下去。看着乡亲们把老物件一件件“抱”过来,郝彩燕说,“以后你们可以抱着孙子来看”。
遗憾的是,好多东西已经流失了,“我们要早点做也许这东西就保留下来了。”郝彩燕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能收一件是一件。如果以后有更大的场馆,可以做得更多。
“一定要做下去,感觉已经不是属于我个人的东西了。”彭维国说,我们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可这些东西留下来,就是永远的东西。尽量做好,留住这段流域、这片土地上“咱老百姓的历史”。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