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引入西画技巧和西方现代主义精神
【中华收藏网讯】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 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首任院长兼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办学八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开创的“东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培养了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代蜚声中外的杰出艺术大将。
可以说,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们。
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讨论他的绘画,去制造一个拍卖高峰,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林风眠在有生之年,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仅抱怨没有用,而应思考他和那个时代其他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例如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也起到了很大的改造中国艺术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社会主流,一再受到重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真实的汝窑: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 中国买家:古文物的经久不衰令我们顽强地在世界各地追寻中国文物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最后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