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书画为生不足奇
【中华收藏网讯】作品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最终,市场的认可,百姓的喜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经济的发展、书画市场的日趋完善,使得“博雅”之风盛行,书画收藏已经变得非常普遍。“问字昔人皆载酒,写诗亦望买鱼来”。早在明清时期,文人“以物换画”、“以书画为生”已成常态。传统观念认为,一些名人“耻于言利”,“写画题诗不换钱”,甚至视持金求画者玷污了他们的“一世英名”,通常故意淡化或者遮蔽金钱与书画交易,而突出他们为人的清冷高贵。据文献记载,艺术家以多种方式介入艺术市场,成为以书画为生的文人画家,并不足为奇。《郑板桥年谱》有云,“乾隆八年四月,金农在扬州画灯卖灯,曾托袁枚在金陵代售,被袁婉拒。”清中期,社会奉行的还是“四王”为正统的山水画,扬州作为经济渐趋发达的盐业重镇,附庸风雅的富商、生活富足的小市民进一步促进了书画的繁荣与兴盛,金农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写意花鸟为主,迎合世俗需求,诙谐怪诞、近乎草率的诗风和诗书画印并举的行为,很受市场青睐。
我们认为,笔墨纸砚是书画艺术家一笔不小的花费,依靠自身真才实学以及笔墨功夫,艺术家创造出符合时代、反映喜闻乐见的市井生活、有一定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收取合理的润格作为回报,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只是不能漫天要价,扰乱市场,否则必将被唾弃。作品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最终,市场的认可,百姓的喜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本版文章均节选自“布衣曲江客——金农诞辰3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有所删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书画艺术——当代人守住财富的“新密码”
- 3亿汝窑洗子惊世成交:一场没有硝价的文明争夺战,看懂的人都沉默了
- 一场资本与文明的合谋:艺术品市场正在悄悄改写财富游戏的底层逻辑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全民收藏的今天,古玩市场还有“漏“可捡吗?你知道怎么捡吗?
- 藏得住,才值钱:真正会涨的藏品,往往看起来不起眼
- 鉴别真假蛤蜊光:看这篇就够了!
- 未来瓷器收藏市场:哪些瓷器品类将脱颖而出?
- 成功人士为何都钟爱收藏?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有三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别争了:这才是未来古董文物鉴定的方向
- 龚经强:如何建立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
- 民藏曙光:不问来处,科学确真才能开启黄金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