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书画为生不足奇
【中华收藏网讯】作品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最终,市场的认可,百姓的喜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经济的发展、书画市场的日趋完善,使得“博雅”之风盛行,书画收藏已经变得非常普遍。“问字昔人皆载酒,写诗亦望买鱼来”。早在明清时期,文人“以物换画”、“以书画为生”已成常态。传统观念认为,一些名人“耻于言利”,“写画题诗不换钱”,甚至视持金求画者玷污了他们的“一世英名”,通常故意淡化或者遮蔽金钱与书画交易,而突出他们为人的清冷高贵。据文献记载,艺术家以多种方式介入艺术市场,成为以书画为生的文人画家,并不足为奇。《郑板桥年谱》有云,“乾隆八年四月,金农在扬州画灯卖灯,曾托袁枚在金陵代售,被袁婉拒。”清中期,社会奉行的还是“四王”为正统的山水画,扬州作为经济渐趋发达的盐业重镇,附庸风雅的富商、生活富足的小市民进一步促进了书画的繁荣与兴盛,金农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写意花鸟为主,迎合世俗需求,诙谐怪诞、近乎草率的诗风和诗书画印并举的行为,很受市场青睐。
我们认为,笔墨纸砚是书画艺术家一笔不小的花费,依靠自身真才实学以及笔墨功夫,艺术家创造出符合时代、反映喜闻乐见的市井生活、有一定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收取合理的润格作为回报,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只是不能漫天要价,扰乱市场,否则必将被唾弃。作品是曲高和寡还是雅俗共赏,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最终,市场的认可,百姓的喜爱,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本版文章均节选自“布衣曲江客——金农诞辰3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有所删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资产新风口!谁掌握艺术品资产,谁就掌控金融与证券未来
- 未来艺术品收藏趋势如何,一起看看数据分析!
- 玩古陶瓷:眼界不要局限,一眼辨真假才是真功夫!
- 不懂收藏的人,被称为“隐形贫困”人口!
- 中国文物最大的危机:不是流失海外,而是......
- 争议:鸡心罐到底是文房器还是酒器?
- 未来几年:哪些瓷器或会被市场看好?
- 三代之后,你留给子孙的绝不是银行卡数字:古玩暗藏的家族金矿永不塌方
- 未来几年:哪些艺术品最具备投资价值?
- 老行家神预言:未来爆火的热门藏品,竟可能是这些!
- 古玩艺术品是永恒的财富:谁拥有谁就富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弘仁元“借”科技之翼,打造艺术品收藏共享新模式
- 别看现时低迷: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