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督张之洞买古董频交学费 遭打眼
【中华收藏网讯】清代官场中人,爱玩古物成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沧州南皮人,也酷嗜此道。连续读到两则“张之洞误买假古董”的“集藏趣闻”。
“趣闻”一:张之洞奉命回京述职,偶到琉璃厂闲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此缸形状古怪,古色古香,缸体四周刻满了小蝌蚪状的篆字。经与店主砍价,以2000两银子购得。随后将这件宝贝不远千里带回武昌总督衙门,还让工匠将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几百张拓片,广送亲友部属,以示炫耀。一天晚上,忽降大雨。翌日清晨,张之洞习惯性地踱到庭院赏缸,但见缸口四周的篆字已被大雨冲得只字不留,原来此“古缸”竟是用牛皮纸做的,再用蜡涂上黑而光亮如釉的颜色,然后镌上铭文。
“趣闻”二:某年,张之洞在京以高价收购一古鼎,斑驳璀璨,价值连城,自己十分得意。回武昌后大摆筵席,请僚属共同观赏。先置鼎于案,插梅花一枝于鼎中,注水少许以润花。不意酒过三巡后,鼎下竟有水徐徐渗出,满堂惊愕,大为扫兴。经仔细检查,始知鼎非古铜,而是纸板仿制的,又被古董商骗了一把。
两条“趣闻”分别见于一报一刊,作者也不是一个人,否则也不会让张之洞的“纸宝贝”一再“泡汤”。此趣闻二则,细节翔实,读起来真实感很强,但是,其中某些细节或许还可以再推敲一下:首先,用纸仿假陶缸也罢,假铜鼎也罢,外观上也许真能蒙人,但“陶”和“铜”的重量和质感,就绝非纸能乱真了。虽然贵为总督,未必有劳张大人亲自搬运,但对于归了自己的东西,张之洞先生大概不至于像我们看文物展览那样,仅仅行“注目礼”吧?
对于文武兼备的总督大人来说,只要稍做掂量、把握、抚摩,就不至于愚钝到分辨不清“陶”、“铜”与“纸”的质地之别,更何况还有远途搬运一个环节,何至于“经仔细检查,始知鼎非古铜,而是纸板仿制的”呢?由此不禁使人想到那副讥讽张之洞办洋务的著名对联:“借公债以弥私亏,人人恨入骨髓;引旧学而办新政,事事袭其皮毛”。
有人说,张之洞是中国“负债经营的祖宗”。仅以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为例,他就始终沉浸于在“以中国之大,何以不有”的虚骄情绪之中,凭藉主观愿望行事,先购机,后找矿。待到英商提供的贝色麻炼钢炉运到时,才发现准备投料的大冶铁矿石含磷量高达0.25%,而依据酸式炼钢法设计的贝色麻炉无法除去如此高比例的磷成分,必须改用碱法马丁炼钢炉,方可炼出合于制造铁路路轨的钢材。
仅此一误,便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制约汉阳铁厂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张之洞又过于看重自己的政绩,项目总在随他个人调动而调动。铁厂本在广州一地,张之洞移鄂即调至武汉,仅运费一项也绝非小数字。后暂署两江总督时,他又把纱局中尚未建成的一部分带到两江,连机器都包装着运到南京。南京没办成又运至上海。没想到自己又很快回武汉,机器就丢在了上海,结果赔本36万两白银才算了事。
由此可见,“事事袭其皮毛”之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张之洞轰轰烈烈的事业及林林总总的生活琐事中,毕竟都曾因违背常规、仅凭个人主观愿望行事而交出过数额巨大的“学费”。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