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钱币 更爱蕴含其中的文化
【中华收藏网讯】顾明,生于1978年,浙江海宁人,杭州逸仙钱币纪念馆馆长,专注于钱币研究收藏。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委会副秘书长、澳门中国纸币学会顾问等许多社会职务。
记者陈友望
他从小学开始就喜欢上了收藏钱币,在读高一的时候,就和许多专家一起加入了浙江省钱币学会,当然地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会员,他就是杭州逸仙钱币纪念馆馆长顾明。他说,“收藏是很艰辛的,收藏是近乎狂热的,收藏是讲究缘分的——收藏没有秘诀,如果有,那就是不忘初心,坚持必有所成。”
“搞收藏,就要多看书,
多学点本领”
在大家的印象中,收藏应该是有些经济基础、老辈人的兴趣爱好,而顾明喜欢收藏的时候,还是个不名一文的小学生。那时,喜欢看书的他在一期上海《初中生周报》上读到一篇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喜欢收集历代钱币,还办了展览。这让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同时也对钱币收藏产生了好奇。“我立即就写信给那位初中生,表达了和他交流的强烈愿望。”令顾明意外的是,没多久自己竟然真收到了他的回信,还寄来了一枚北宋古钱币。从此,顾明与钱币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和那位初中生成了交往几十年的藏友。
上海的“小老师”告诉顾明,“搞收藏,要多看书,多学点本领。”他推荐了一本民国钱币大家丁福保编著的《历代古钱图说》。顾明听他说,赶忙去买,也许是太专业了吧!当时整个海宁都没有卖,连图书馆也找不到这本书。他便要求跟着父亲去省城杭州买。搭车几小时到了杭州,在解放路上的新华书店找到了这书,12元的价格,这几乎是父亲小半月的工资。父亲说了一句,“大老远来,可不能空手而归。”顾明如愿以偿得到这本书,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课余,顾明几乎自学一门“钱币课”,通过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还撰写了一些像模像样的钱币收藏类文章,不仅在学校里风靡一时,而且还深得业内专家认可。在海宁高中读一年级的时候,顾明凭着自己对钱币的爱好,居然成功加入了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下辖的金融学术机构——浙江省钱币学会,成为其中年纪最小的会员,省钱币学会对吸收新会员的条件很高,所以直到现在这一纪录尚未打破。
“真正的收藏不是孤芳自赏,
也不是沾沾自喜”
“收藏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为了共享。”顾明一直认为,收藏的目的是文化的传承,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收藏爱上收藏,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孤芳自赏和沾沾自喜不是真正的收藏。”
看着自己数千件钱币收藏,顾明便一门心思想着筹建自己的钱币博物馆。五年过去了,一家逸仙钱币纪念馆终于建了起来。“我是民革党员,在一些同道的启发下,筹办了这家逸仙钱币纪念馆。”顾明想通过展陈孙中山先生与相关革命同志签发的各类货币及印有中山先生肖像的各种钱币,来解读历史,展现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进行历史教育宣传。逸仙钱币纪念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钱币类主题的孙中山纪念馆。
建这样一个纪念馆,顾明是有底气的,他收藏了许多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货币钱币,其中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稀文物。如“中华革命军银票壹佰元”,这是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法属安南委托法国人在巴黎印制的革命债券,主要为潮州、梅州、镇南关起义筹饷。起义相继失败,所存债券全部迁至新加坡晚晴园,由于遭当地警方搜查,中山先生遂将所余债券全部付之一炬,因而债券留存至今者凤毛麟角。这枚革命债券,正是中山先生早期革命生涯的实物见证,是珍贵的一级革命文物。
纪念馆落成不到三个月,已接待了省政协、民革浙江省委会、澳门钱币学会、省钱币学会、省收藏协会、杭州以及江干区的嘉宾共一百余批次,还有许多市民游客闻讯前来参观,看着这些顾明就很满足很开心。去年底,顾明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聘为客座教授,逸仙钱币纪念馆也成为学院的一个教育基地。“前一段时间,我为一些台湾学生讲授了逸仙钱币文化的课,也算是为两岸文化交流出了一份力,很自豪。”就在这两天,逸仙钱币纪念馆被江干区社科联授予首批区级社科普及示范点,这样他就更可以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高手说:不是不跟你玩,而是根本没法玩
- 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古董也一样!
- 为何说收藏界的真正力量在民间,看下各路民藏大家的分析
- 老行家预测:未来最热门的藏品或是这些...
- 齐白石十幅罕见作品,画出了生命的精彩
- 投资书画建议: 如何步入正确投资名人书画?
- 新资产,新政策!艺术品市场要井喷!
- 什么是隐形财富?古玩艺术品就是最大的隐形财富!!!
- 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
- 马未都:收藏已变为商业的博弈
- 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
- 2025年是希望之年!艺术品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成为新的金融资产!
- 艺术品收藏将带来一波收藏家的暴富潮,新时代,新模式,新发展!
- 中国艺术品“走出去”之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