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北京颐和园东宫门被车流“包围” 文物面临威胁

发布日期:2018-04-10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377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2018410日讯,3月底,北京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颐和园也迎来了今年的旅游旺季。每天上午十点,排队买票入园的人挤满了东宫门外不足2500平方米的内广场,而更多的游客正从各个方向涌来:广场与影壁之间的单行道上,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从北向南行驶,不时停车放下人来;从南边二龙闸路上过来的旅行团,沿着忽宽忽窄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与车流逆向而行;从东边来的游客则见缝插针,向西穿越单行道,到达广场。

东宫门.jpg

正在修缮中的涵虚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这个颐和园历史规制上最重要的正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番人车混行、人满为患的场景,这不仅导致影壁、牌楼等文物多次被撞,更破坏了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为此,颐和园管理处多次呼吁公交场站进行迁移。

《北京晚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由于公交场站迁移牵涉众多,需遵从北京市城市建设统一规划,解决东宫门问题并非易事。

东宫门为何重要?

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来自海淀区的代表段淑珍领衔提交了《关于恢复历史规制,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议案》。上世纪90年代,段淑珍担任青龙桥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期间,就一直关注着颐和园附近地区的治理情况。

“我们市人大代表在与区人大代表座谈时,颐和园管理层代表提出,能不能由市人大代表帮忙呼吁解决一下东宫门公交场站的问题。”段淑珍随后进行了专题调研,最终形成提案。

资料显示,东宫门是颐和园历史规制上最重要的正门,东宫门外建筑群,自西向东由宫门、朝房、影壁、金水河、广场、涵虚牌楼依次排列,形成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一组中轴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东宫门外广场南北宽120米、东西长150米,广场东侧的涵虚牌楼,历史上一直就是进入颐和园范围的地标,清代此牌楼前有“官员下马碑”,1963年国务院树立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是立在涵虚牌楼前。1998年,颐和园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文件中,广场也是颐和园核心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北京晚报》记者查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颐和园词条下的地图显示,东宫门外直到涵虚牌楼,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涵虚牌楼,就是颐和园东边的起点,一路到外广场、影壁、内广场、南北朝房、东宫门,这是一个整体。”颐和园管理处负责规划编制的专家孙震向《北京晚报》记者介绍。如今,外广场被用作公交场站、私家车停车场和环岛,车流往来熙攘,东宫门外建筑群的整体性被动静态交通割裂。“东宫门是颐和园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正门,是中外游客参观颐和园的第一印象,代表着世界遗产颐和园的形象和尊严,应该尽快恢复其完整性。”

车流中的文物曾屡次被撞

割裂的一个后果就是,作为珍贵文物的涵虚牌楼和影壁暴露在车流中,噪音、尾气、乃至撞击,都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晚报》上报道过的撞击事故就有5起:1984626日,颐和园管理处登报请群众举报68日撞坏牌楼的肇事者;198558日中午,一辆卡车将牌楼南部上过木撞掉;1985831日晚,一辆卡车为躲避对向而来的轿车,撞上了牌楼北侧的夹杆石;1988年,1015日,一位读者反映当日早晨牌楼被332路汽车撞坏,并表示这是他第四次目睹牌楼被撞坏;19881221日,又是一辆332路汽车,撞击牌楼导致一根斜柱脱落。报道中还多次呼吁有关部门拓宽牌楼两侧道路、禁止车辆在牌楼下通过。

在被公交车撞伤后,影壁周围装上了护栏,但车流仍在不远处穿行

后来,牌楼周围被单独划出一块地,并加装了阻车杆,牌楼被撞的事故近年来未再出现。

然而,2013617日,影壁被一辆公交车撞伤;2017年平安夜,公交车又撞伤了广场北侧的文物建筑。

“车辆绕着环岛穿行,对文物保护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跟人大代表提议,希望能将东宫门外的这块地收回来,重新规划使用,因为一到旺季,东宫门区的游客特别多,排队特别长,我们希望这片地能建成一个大的游客广场。”孙震说,园方希望东宫门一带能实现无车化,重建为步道与游客的集散场所,行动不便者可通过电瓶车进行摆渡。

东宫门前每天8500人次乘车

据孙震与段淑珍介绍,在1998年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对世界遗产委员会郑重承诺“将停车场迁出东宫门区域,还颐和园一个优美整洁的周边环境”,但二十年过去了,始终未见进展。

《北京晚报》记者就此事联系到了北京公交集团。公交集团介绍,据可查资料,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最早于1949年由接管颐和园地区原有公交线路,历经多年变迁,目前颐和园东门公交场站归属北京公交集团管理,但具体始建时间公交集团内部资料无法查到。

关于产权归属,公交集团表示,颐和园东宫门346路公交场站,用地面积1025平方米,其中200平米房屋拥有产权凭证;海淀区颐和园东宫门332路公交场站,用地面积1816平方米,为临时场站。

公交集团介绍,场站的迁移,要考虑对市民和游客出行的影响。目前,颐和园东门场站驻发5条公交线路,其中303路、346路运营于海淀山后地区,508路、579路连接中心城区,夜8路满足了颐和园地区至北京西站沿线居民的夜间出行。这5条线路承担了海淀山后地区与中心城区重要的交通接驳功能。“5条线路日均客流量约为39000人次,其中颐和园站日均登降量约为8500人次。”

对游客来说,颐和园东门场站使得游客可在步行最短距离内乘坐公交,在节假日黄金周期间,依托该场站才能快速疏散旅游客流。“西苑枢纽站内现有驻发线路有7条,夜间驻车160部。目前,西苑枢纽站内停驻车能力已经饱和,无法额外承接颐和园东门场站内的线路车辆。在没有替代场站支撑的情况下简单腾退该场站,势必会引发周边公交线路的被动调整,造成沿线市民的出行不便。”对于迁移至西苑交通枢纽的提议,公交集团回应道。

“希望成为三山五园保护的典范”

“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皇家园林,它代表了中国园林建造艺术的最高峰,颐和园的前导空间具有典型意义。”

著名园林研究专家、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樊志斌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表示,颐和园东宫门外建筑群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其是正门,更在于从园林艺术的角度讲,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导入感,“中国园林是在模拟一种脱离人世的生存空间,从人间到‘天上宫阙’,需要有过渡、有环境的逐渐转化。牌楼上的‘罨秀’‘涵虚’,都是在告诉你,我要将你导入一个怎样的空间。”

樊志斌表示,从文化的角度讲,颐和园东宫门应该恢复其历史规制,但能否实现,要看时机:“如果市里和区里有这样的规划,并且有能力解决公交场站和线路的问题,那么这件事是该做的。这不是园方和公交集团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城市规划,是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更高层级来进行宏观考察。”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被重点提出,樊志斌看到了东宫门问题解决的希望,“场站迁移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按照历史资料来恢复它的传统样貌,比如无车化、铺设御道、隐藏现代化的痕迹,让人一踏上这里,就能感受到营造者想要营造的感觉,才是重点。东宫门的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可能会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典范。”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