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博物院展出古籍善本201件 以儒家著作为主
【中华收藏网讯】日前,由福建博物院、深圳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传承之道——经部类古籍善本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展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观展。
据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福建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馆携手将珍藏的古籍善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期展示,以彰显古籍的类别区分和脉络延续。本期呈现的为经部类,以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儒家著作为主,共展出藏品201件。
记者在展区看到,此次展出的经部类古籍善本又被细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9个类别,分别陈列在相应的展区进行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据介绍,以《易》为代表的易类古籍,最早或成书于殷周之际,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作占卜之用,传是解释经的文辞,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书类古籍《尚书》,是由商、周、战国期间的典章文献汇集而成,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佚失,至汉代才被奉为经典。
诗类古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至东周晚期的诗歌共311篇,是对当时风俗、礼仪、艺术等的全面反映。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礼类古籍《周礼》,相传为周公旦所著,经过不断流传与编撰,或大体成书于战国时期。《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春秋类古籍《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其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故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而《孝经》则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是后人寄托孔子之名所作。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二本。历代学者不断为其注疏,并一直被奉为经典,唐玄宗李隆基所注是其中最通行的版本。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路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单独成书,并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礼乐则代表了儒家所重视的礼仪规范,乐类古籍是关于音乐、音律、乐器等的记载,反应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
小学类古籍则包括了训诂、字书、韵书三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语义、文字、吟韵的研究成果。
“古籍是记录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样的展览为当代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收藏爱好者陈先生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未断的国家,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有力见证。据介绍,展期从3月28日至4月19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看。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
- 弘仁元2024秋季拍卖会拍卖预展
- 修武县教体局关工委举办“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