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读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有感

发布日期:2018-03-21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719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什么是公共艺术?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一词作为一个当代文化概念,泛指公共空间当中,面向公众展示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体现的是新时期人民群众自己的精神需求,不仅是公众在审美中获得的视觉享受,更多的是在审美感知的动态体验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便利与思想的价值。比如法国巴黎的LED公交站,乘客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站台上的小屏幕与外面6英尺高的屏幕进行信息交互,既消磨了无聊的时间,又可以通过交互设备进行游戏、学习与工作。

1法国巴黎的LED公交站图1法国巴黎的LED公交站

摆在笔者面前的这本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江哲丰、张淞两位学者撰写的《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一书,从公共艺术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收集、整理出发,审视我国现有的公共艺术发展现状与研究体系,找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此书对公共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整合,对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数据决策具有现实意义,对未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粗读之下,我们很难界定这本书的体裁。此书像是一本论文集,以“公共艺术”为题,所叙之事皆与我国公共艺术有关;但这又不仅是一本论文集萃,更像是一部专著,缘于它有着完备的知识价值体系,同时有着非常鲜明的意图指向——艺术数据的价值应用。

谈及公共艺术,让人想到王中教授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雕塑系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本科教学工作室、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创办公共艺术系……。一部《公共艺术概论》开中国本土公共艺术研究的先河,奠基了中国公共艺术学科,更将学界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引向高潮。然而,尽管当下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对公共艺术数据价值的研究却未曾受如此眷顾。不得不承认其选择了一条艰辛的研究道路,前人的研究成果扎实而丰硕,意欲超越,似乎很难。今天的中国公共艺术研究当然不算空白,但总以个案研究居多,王中先生《中国公共艺术文献汇编(1949-2015)》后,针对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后继者不多,对于今天的公共艺术研究,仍需寻求新的突破。显然,此书的出版,为当下公共艺术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借信息时代的东风,将公共艺术研究置于一个鲜有人涉足的公共领域——互联网空间之下,有效地汇聚高质量的研究片段,将不同视角下的论述相得益彰、相因成势,令此书足征大观。此书的完成极大丰富了公共艺术数据建设的内容,为艺术学与信息学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如果当代公共艺术研究能在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展开,该研究成果将在学界同道间的讨论之余,或许能成就某些非凡之事。

显然,此书的完成非一日之功,而是集成了两位学者多年来在研究、实践以及教学中的体会和成果。这其中,实践的成分构建了此书最独特的气质——为我国城市公共建立信息资源库,并将研究成果汇聚成册,因而必须环环相扣、严谨叙述、深入浅出,并为其他此类研究提供可操作的形式范本。江哲丰副教授的形式感,总能从艺术研究中洞察微妙的美学意蕴以及空间潜力;张淞先生审慎的理性思维为研究注入了严谨的科学理念,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保证了研究的艺术性,故书中有思潮、有案例、有总结、有探索与实践;后者则保障了研究的现实意义,故书中有大数据、有资源库。当具有当代意义的公共艺术一头撞进信息时代,似乎从未有过隔阂,这种优雅的“融合”,至为难得。

文章之外,作者的对现实的思考也意味深长。凭着对公共艺术的热爱,两位青年学者更关注中国式公共艺术在当代的现实问题,对中国公共艺术研究而言,这是一股令人惊喜的势力。当多数学者还桎梏于现有的学科领域时,他们却在思考在讯息高速传播的传媒时代,公共艺术如何通过互联网载体有效地、建构性地介入社会?如何秉持艺术的独立性和道德关怀,而不完全沦为“主流”价值的简单执行者?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思考与判断,真正介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看似“离经判道”,却也合乎情理。或许正如湖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彭祝斌先生在本书中的前言中所写:艺术的生命之根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段辉

2017.9.10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