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传世名画《步辇图》真假疑云

发布日期:2018-03-02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344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新年走了,又到了开学的季节。这周末一回家,小表妹就拿着作业冲过来,让我教她做题。

我一看:呵!So easy

是不是一下就选出了答案?这幅画实在是太眼熟了,从初中开始,就频频出现在美术、历史课本上。

关于这幅画的内容,在当年备考时,也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取材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史臣禄东赞的场景。

于是,这么多年后,我又认真回看了一遍这幅画:

画面左边是禄东赞和翻译官穿着民族服装,被领着觐(jìn)见皇帝;右边是唐太宗坐在步辇上神态怡然,被一群小宫女簇拥着。。。

就是这么一看,我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说:

悬疑1:宫里有那么多男人,为什么偏偏让女人抬着轿子?

悬疑2:明明是接见重要的使臣,为什么唐太宗穿着常服,还盘着腿?

悬疑3:画中重点的红衣男子其实只是迎宾的礼赞官,身后干瘪瘦弱的男子才是吐蕃重要使臣禄东赞?

那么,作为一名以纪实闻名的唐朝宫廷画师,阎立本为什么会画出这么奇怪的画呢?

让我们重回那段历史,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1400年前,李渊(唐高祖)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年的混乱局面,国力正强。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也有一个勇猛的少年,在努力地开疆拓土。他一下兼并了十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西藏高原,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吐蕃(bō)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

这个能干的骚年,就是松赞干布,也就是画中(《步辇图》)唐太宗的准女婿。

松赞干布雕像

然而,在一开始,唐太宗压根儿就不想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他。

因为生活在当时的西藏,实在艰苦,连活着下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松赞干布刚刚统一西藏,政局还不稳定,人心惶惶,随时都有被覆灭的危险。

再者,和大唐盛世相比,当时西藏真就是蛮夷之地,落后得不行。人们停留在原始人茹毛饮血的阶段,吃“烧烤”,穿兽皮,以狩猎为生的他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而且路途遥远,说严重点,嫁出去就和死了没两样,一辈子也见不着了。。。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雕像

634年,松赞干布这边派了特使去唐朝提亲,同来提亲的还有一个小国“吐谷()浑”。结果松赞干布被唐太宗“婉拒”,而那小国的首领反被唐太宗看上,娶了个公主回家。

松赞干布很不爽,回去没多久,就把吐谷浑灭了。

四年后,松赞干布又来提亲了,没想到这次情敌更多了,什么高昌、焉耆、龟兹、于田,几十个朝贡唐朝的小国(diǎo)家(sī)都来和唐太宗提亲。

于是,松赞干布带着军队和5000两黄金,沿着唐境一路厮杀,扬言:“若不许嫁,则兵伐唐都,如蒙见允,则汉藏和好,永息烽烟”。

也就是说,“要么收下这黄金,要么就灭了你大唐!”

你看,还没成为女婿就用武力威胁自己的老丈人,你说这样的女婿,能要嘛?敢要吗?

唐太宗犹豫了两年。。。同意了。

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了他。

虽然打起架来,吐蕃未必是大唐的对手,但考虑到战争所耗费的粮食、兵力。。。一桩和亲,相当于10万雄兵,能为边疆带了超过十年的平和。

在权衡之下,唐太宗还是把文成公主嫁了出去,虽然很不舍得把自己的小公举送过去受苦,但是唐太宗还是狠下心来这么做了。。。并且准备了巨“壕”的陪嫁。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图

从金银、玉帛,瓷器,谷物种子的农产品,到医疗、教育、农业、瓷器、造纸,各方面的技术顶尖手艺人也被带了过去。可以说,所有唐朝的精华,都被copy了一份带到了西藏。

这对松赞干布来说,简直开心得要上天了。

娶了个文成公主,相当于找了一个最有钱+有权的干爹。不仅稳固了他的政权,还加快了西藏近百年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藏民艰苦的生活状态。

因此,这桩和亲的意义尤为重大,双方都特别重视。

而这幅“照骗”,就是记录了松赞干布派禄东赞来迎亲,由唐太宗接见的场景。

你会发现,它不仅与真实史料尤为不符,而且它从头到尾都写着两个字“随意”,甚至还有一丝挑衅的意味。

首先,先看看画中布置的环境。

正常情况下,排场应该是这样的:

永乐宫壁画唐

但看现在这场景,啥也没有。

而且配备的人员也太随意了。接见这么重要的使臣,就算没有官员,也得有小太监吧?但这幅画里却配了9个小宫女。

还是专门伺候皇上睡觉的小宫女,专门抬轿子,拿扇子。这群人专属于“尚寝部”,在唐朝属于五品女官。

你看这场景,就像是正式迎亲后的花絮,双方不小心在御花园的小湖边,不小心邂逅了彼此。

多么随意,一目了然。

再看看这衣冠。

禄东赞穿得还挺讲(可)究(爱),缀满了小动物的民族服饰。但是唐太宗相反却显得太随意。

头上戴的,这叫做幞()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通常为青黑色,因此也叫“乌纱帽”。

这圆领大黄袍是唐太宗的“常服”,主要是唐太宗娱乐休闲时的穿戴。

而一个正式的礼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阎立本另一幅作品《历代帝王图》。

这自带流苏的帽子,叫做冕旒(miǎn liú),必须有12根,上面串的都是玉珠,专门用于参加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所戴的冠,是帝王的象征。

画中皇帝穿的黑色套装,叫做“冕服”。这上头连纹样都绣得极为讲究,一定要有“十二章纹”。

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

十二章纹

然而,画中唐太宗并没有按照标准的礼制,而是穿了最普通的常服。

这不合礼仪的做法,也是有意为之。

再看看画中人物大小比例。

根据人物的重要次序,最大最显眼的自然是唐太宗,第二‘大’的人物应该是禄东赞,但他却被画得又小又干瘪。

不过,最意味深长的是人物表情。

画中的唐太宗,坐在步撵上,嘴微微上扬,一脸得瑟,霸气侧漏,有一种帝王般的自信。

而禄东赞和身后的翻译官,却显得low了不少。

尤其是禄东赞,眉眼中却隐隐有种不安,似乎要见到天子了特别紧张。

是的,从场合、衣着,到人物人物,无处不在体现着一种随意、不重视,人物表情上,更是直接地体现了唐太宗对这桩和亲的嫌弃。

“既然不能明着搞你,就画幅千古名画记下你们的穷酸样儿。”

你看,虽然这幅画不是照片,表面看起来与历史真相不同,但却精准地画下了人物的情绪、心理状态。或者说,这幅画完美记录了唐朝面对这次和亲的态度。

关于这幅画,历史上有种种的猜测,有的说“画的风格不像阎立本的作品”;“画得不符合事实”。。。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可能我们会认为,阎立本作为宫廷画师,他的画应该像新闻联播的图像版一样,负责准确记录皇上每日的政治要务。

但其实,绘画并不像相机,只是一个死板的记录功能,它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艺术家在其中融入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然后用画笔下的角色,来把这种情绪传达出来。

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在面对一幅艺术作品时,多给它一点时间,说不定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