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活化国宝 让博物馆“火起来”

发布日期:2018-02-12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359   版权与免责声明

单霁翔.jpg

【中华收藏网讯】130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做客东莞文化周末大讲坛,他以“坚持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为题作报告,与冒着严寒前来的宣传文化工作者、文化爱好者和热心观众齐聚一堂,场面热烈。

活动当天,单霁翔运用详实的案例、数据,通过数百张珍贵图片,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以观众为中心的管理思维,用“工匠精神”延续着文物的生命,并用文创产品拉近文化与观众的距离。

文:麦炜源

“工匠精神”延续文物生命

讲座上,“工匠精神”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两年前,聚焦故宫文物修复师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受年轻人喜爱,调查显示,该片70%的观众都是来自1822岁的大学生,甚至有不少观众在看完后表示,要到故宫修文物。但其实,文物修复既是一种科学技能、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态度。

201612月,“故宫文物医院”正式挂牌。在这里,200名文物医生对文物藏品进行诊断、分析、检测、无损探伤,并制定治疗方案后,才开始对文物进行修复。单霁翔举例说道:“比如在修‘上乐王佛’唐卡的时候,通过专业仪器,我们能够将每根丝、每根线的编织方法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记录下这些信息并应用到修复中。”

修复文物藏品需要“工匠精神”,修复文物建筑也同样需要。故宫博物院曾用七年时间把乾隆花园全部修好,每一道工程都被详细地记录,每一件文物都用原工艺、原技术、原材料来进行修复,不改变原状。而这正是故宫博物院秉承“为未来时代保护今天”使命的缩影。

用生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一大波故宫出品的文创产品在网上备受热捧,深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包括“朝珠耳机”“朕亦甚想你折扇”“故宫猫”等。单霁翔表示,过去故宫只有“文化产品”,而没有“文创产品”:前者商业气氛太浓,缺乏文化气息,无法满足人们要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我们要研究人们生活需要什么,也要深入挖掘藏品,才能脑洞大开,产生文化创意”。

除了文创产品的开发,故宫博物院还依靠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数据采集与VR技术,观众可以360度全景观赏故宫的精美建筑;通过手机APP发布的馆藏解读,人们可以拥有“掌上故宫博物院”……种种迹象表明,一座“智慧故宫”正在华丽转身。

如今,故宫博物馆开始建设对话平台,让喜欢故宫文化的人共同来讨论。“这座数字化博物馆是以技术、设备来取胜,关键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原创的,是我们深入挖掘自己的古建筑、藏品信息制作而成的。”单霁翔介绍道。

多管齐下为故宫“圈粉”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如何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是其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守门人,单霁翔运用详实的案例、数据,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以观众为中心的管理思维。

此前,故宫博物院做了不少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包括:“削峰填谷”平衡淡旺季需求;基于游客调研后的“厕所革命”;院内禁行任何机动车;重新高标准招聘物业,确保环境清洁有序;做平井盖,方便残疾人;设计全网购票和现场扫码,极大满足峰值游客;大殿内引入LED冷光灯,解决采光度的问题;完善中英文网站,传播故宫知识和文化等。

多管齐下的“妙方”不仅恢复了故宫的生态环境,更让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去年故宫博物院累计参观人数达到1670万。2020年,紫禁城即将迎来它的600岁“大寿”。对此,单霁翔说道:“我们决心把600岁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在下一个600年更加壮丽。”

[对话]

“博物馆无论大小

一定要接地气

130日,在文化周末大讲坛结束后,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来到莞城美术馆参观,并为地方文化场馆的建设建言。

文化周末:近几年,故宫逐渐塑造起一个具有现代感、时尚、立体的形象,对不少年轻人产生了吸引力,您认为这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单霁翔:其实我们需要对这座古代宫殿有着全新的认识,故宫收藏的文物并不是落后的东西,在当时那个年代,这都是最时髦、最先进的东西。今天来看,它的时代过去了,但不能因为它的历史久远了就让它蒙尘,让它远离人们的生活。

如今,人们的生活也需要运用到古代积累下来的智慧,人们能从中找到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影响的内容,并利用其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吸取古人的智慧,去迎接更伟大的时代。而故宫博物院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些文物藏品真正“活起来”,让其融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

文化周末:近些年来,东莞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了一大批博物馆,不过,东莞这些博物馆不像故宫,有那么多奇珍异宝自带光环吸引着人们。作为地方场馆,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单霁翔: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会花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化生活上,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会花在博物馆里。博物馆要培养观众的兴趣,让人们感觉到这座博物馆的温度,它的展览、它的文化传播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刚刚看到莞城美术馆举办“小小讲解员”活动,会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就在自己身边,人们慢慢就会更多地依赖博物馆来作为自己了解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观众自然就会增多。

所以,博物馆的活动,不应局限于静止的陈列展览,要让博物馆文化走出馆舍,走向大千世界。博物馆还需逐渐培养人们的忠诚度,当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有益的时候,忠诚度就会不断提高,就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一看莞城美术馆策划的这些展览,就知道这是一个敬业的美术馆,一个非常努力地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的美术馆。

文化周末:今年是莞城美术馆开馆10周年。刚才您在美术馆走了一圈,能否谈一下您的整体感受?对莞城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单霁翔: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能利用的就是基层文化场馆,但往往有些场馆因为自己小,藏品数量少、影响力不大,办得不是那么贴近人们的需求。而我看到的莞城美术馆不一样,它不断地征集文物扩大自己的影响,并对这些藏品深入研究,举办的不是一些干巴巴的展览,而是每个展品旁边都有介绍,能够将展品中的细节提炼,为观众解读。现在能够做这种研究工作的场馆是不多的。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他们的敬业,以及对文化传播的热爱。

博物馆无论大小,一定要接地气,要和观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展示自己的地域文化,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莞城美术馆的藏品跟故宫的藏品是不一样的,但故宫的藏品不能取代莞城美术馆,就像公立博物馆不能取代民间博物馆,两者是有不同的分工的,正因如此,整个文博系统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体。这都是不可替代的,不能因大小而言。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