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大学里的手艺人不修文物修图书

发布日期:2018-01-05    来源:济南时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20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毛笔、棕刷、喷壶、美工刀、针、线……这些是修书人手中的“医疗器具”。3日,山东师范大学两个校区的两名修书人正用这些工具治疗着他们的“病人”——破损书籍。揭、拆、压、包、订……一本本“病书”在他们手中“康复”。

每天与书为伴,他们用指尖触摸文化的温度,守护着知识的传承……

她两个星期只能修一本他一学期要修2000多本

3日,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特藏研究部,一张工作台上摆着几本古籍,书页或(损、或老化、或撕裂、或虫蛀……24岁的古籍修复师夏天妮正坐在工作台前,用手机给一本破败不堪的民国线装书拍照。

放下手机后,她右手拿起一把剪刀给书拆线,这个过程不太顺利。原来这本待修复的书上有油污痕迹,线与书页粘连在了一起,她拿起竹起子压着书页,一点一点“徐徐图之”,断线拆除后,慢慢揭页,修复破损书页……

夏天妮介绍,古籍修复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残缺严重可能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修复完一页。最近她修复了一本50多页清末医书,用了整整两个星期。

夏天妮拆书时,山师长清湖校区图书馆负一层,56岁的王斌也坐在一张工作台前修书。与夏天妮不同,他主要负责普通图书的修复。他从移动书架上拿出一本破旧的书,就在那一瞬间,他对书的品相作出了判断,果断去掉破旧的书皮,拿着美工刀清理书脊上的胶,然后用打孔机打孔,穿针引线,裁纸抹浆,贴封皮,压平……10分左右,一本书修补完毕。

这学期结束前,王斌需要把送到他这里的图书修补完送回书库,一般一学期他能修复2000余本书。

修书既像是一场外科手术又仿佛在一步步触摸历史

修复是繁琐、细致的,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坐在工作台前修书的夏天妮不疾不徐,但当她说起自己这个专业时,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兴奋地介绍着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和古籍修复的步骤。

“这是我前段时间刚修好的一本清末的古书,这是之前虫蛀的痕迹,北方虫子蛀到底把书蛀透了,不像有些南方的虫子会拐着弯破坏书。”夏天妮指着古籍上一处修复痕迹说,古籍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要尽可能不破坏纸张原有的结构,修补的纸张帘纹要与原书相同,颜色要相近,修补用的糨糊要用去筋的小麦淀粉配比调制……

“对我们最好的夸奖就是,这书跟没修过一样。”夏天妮笑着说。

有人曾将图书修复工作者比喻为“医生”,他们对图书进行的揭、拆、压、包、订……像是在进行一场外科手术。夏天妮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静下心来干活是一种享受,修书时每一步下去都很是期待,“能从中看到历史印记,前人的手法和技艺”。我这里没有“破书”翻得越多说明越受欢迎

“我这里没有破书,都是好书,因为书翻得多说明这书受欢迎,学生爱学习。”原本笑嘻嘻地介绍修书步骤的王斌听到“破书”一词后变得严肃起来。

据了解,2005年调到山师长清湖校区工作后,王斌开始专职负责图书修复工作,一干便是十多年,对图书修复他有着别样的感情。“这些书,我一看就知道纸张是多大尺寸的,一摸就知道纸是啥材质的。”王斌说,修复图书不需要戴手套,但工作前得把手洗干净,防止对图书造成二次污染,修复图书仿佛是在用指尖触摸文化的温度。

夏天妮进入特藏研究部做古籍修复有一年多,她所在的特藏研究部还有几位前辈,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做古籍普查、整理等各种工作。

●修书人的困境与希望

修复专业班36人有34人转行不过重视文保的人越来越多了

同一图书馆,两代修书人,王斌和夏天妮在各自的书案前,享受着修书带来的精神满足,同时也在为这些书籍的未来担忧着:临近退休,修书之事是否有人接班仍是未知;专业冷门缺乏人才,古籍修复系统标准仍需摸索。好在目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图书保护的行列中来,有关古籍修复的培训也在逐渐展开。与以往印象不同的是,参与其中的大多是年轻人,修书这件事也越发被人了解、重视。

退休后无接班人36人毕业34人转行

“细算起山师图书馆修书的历史,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的装订室。”在王斌的记忆里,装订室的老师傅们除了装订每年的校刊合集外,还要兼职给馆藏书籍修修补补。“裁纸都是用两头翘的柳叶刀,用脚把纸定在地上,举刀‘刷刷’两下,裁的比机器都整齐”。

“一直没有专人修书,老师傅们也都渐渐退休了,这才有了我专职干这个活。”十多年来,山师图书馆历经更迭,总有一个角落、一处书案属于王斌,只是再过4年,王斌就该退休了。“现在就我一个人,等我退休后,可能馆里就没有专职修书人了”。

职业生涯的末期,王斌发愁无人接班,这种苦恼夏天妮无法体会,但她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目前古籍修复还没有一套成型的技术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民国时期的书籍,修复起来难度很大,可从事这个的人太少了。”夏天妮说,她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全班36人中毕业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只有2人。

千万册古籍需抢救性保护专业设置相对冷门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包含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在内的公藏单位有3800多家,馆藏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亟待抢救性保护的古籍约1500万册。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专业古籍修复人员从不到100人增长为近700人,但面对庞大古籍修复基数,修复工作的进度显然“太慢了”。

“本身来说,古籍修复相关的专业就较为冷门,国内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也相对较少。”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特藏研究部主任王恒柱说。据悉,仅在研究生阶段,国内设有古籍修复研究方向的仅有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两年播放了不少文保类的节目,像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了解文保的人多了,情况比之前好了不少。”

“即便是这个专业出身,也有不少人选择转行,毕竟古籍修复工作就业选择少,工作也比较枯燥。”夏天妮说,只有真正爱书、懂书之人才能当好古籍的“医生”。“不能把情绪带到修的书里,静不下心来就不要动”。

志愿者队伍挺庞大技能培训也逐渐开展

“目前馆里的专职工作人员只有20多人,人员确实比较紧张。”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读者服务一部负责人宛安浙表示,为此校方成立了山东师大图书馆志愿者协会,目前协会的志愿者已有1800余人。“每批志愿者里都有人跟着王斌老师学习修书知识,一次能有十二三人”。

大三学生郎济世就是王斌的“徒弟”之一,物理专业的他看似与图书修复不沾边,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总爱闯进王斌的办公室,在王斌身边打下手。“我手艺还不到家,那种只有封面破了的书都得修20多分钟,不过每次修好都很有成就感”。

就在前不久,夏天妮也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周的古籍修复培训,“是山东省图书馆举办的,这三年里每年都有两次培训。”2016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启动了“古籍修复初级导师、初级学员培训计划”。“来培训的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虽然很多人之前都没有文物修复的基础,不过大家对于古籍保护的越来越重视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