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里收藏故事不可尽信
【中华收藏网讯】除了形制、款识这些明显的元素,书画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帮助藏家鉴别真伪。在一些有建筑物的画中,建筑的形制也体现了书画创作的时代。比如城门,宋朝的城门一般是方形的,而明代的城门是拱形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城门就是方形的。再看房顶的“鸱尾”,一般宋朝建筑的鸱尾是朝内的,到了清朝的时候,鸱尾是朝外的。宋徽宗的《瑞鹤图》里鸱尾都是朝内的。而清朝袁江的《梁园飞雪图》,屋顶上的鸱尾是朝外的。除了建筑以外,科举、服饰、民俗、时尚、政治、军事、重大历史事件、避讳等,这些相关因素都是在书画鉴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避讳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清朝。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当时很多的画家、很多的书法家的名字里面出现“玄”字的时候就必须要避开这个字。比如说,当时有一个画家叫王鉴,字玄照。后来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他就改名叫王元照,如果在康熙年间他所作的画里面还写“玄”字的话,那这一幅画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假的。因为当时的避讳非常严格,如果没有按照这个避讳来改字或者改一个笔画,最轻的处罚是被罢官、有牢狱之灾,最重的处罚可能会被诛灭九族、凌迟处死等,后果非常的严重。所以在康熙年间,很多画家都要特别注意到,尽量起名的时候不要有“玄”或者“烨”字。所以,在康熙年间的很多画家里面,如果你发现哪一个画家署款,或者题字和题诗里面出现一个“玄”字或者“烨”字,这个作品都极有可能是假的。
书画鉴定中,尤其是鉴定某一个人的作品的时候,有很多前人总结的经验,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比如明代宫廷画家林良,他的署款的个性被很多收藏家总结出来。“林”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他写这个字的时候左边的“木”要比右边的“木”粗、矮,而且“林”字和“良”字不连在一起,如果看到署款是两个“木”字是一样长短的,或者“林”和“良”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作品一定是存疑的。
书画鉴定还有一些非主流因素。所谓的“非主流因素”,就是说在书画本身以外的东西,包括材料、印章、题跋、著录和故事。前几年在拍卖行出现过这样的一个现象,当时某一个拍卖行卖一件傅抱石的作品,傅抱石的作品里面放了一本画册,这本画册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表示出这幅画是经过50年代的画册所著录过的。而且这本画册是经傅抱石本人亲自编辑的,这就说明这个画册本身是可信的。既然这个画册是可信的,那旁边展出的作品也是可信的。当时有一个收藏家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过了若干年以后他把这个作品拿到拍卖行卖。拍卖行就不愿意接受这件作品,认为是假的。收藏家画册拿去,拍卖行的人看到画册后感到很惊讶。经过和图书馆的画册对比,才发现这个画册里面的某一页被掉包了。
至于收藏故事就更不能轻易相信了,鉴定书画的时候,故事是属于非主流因素,是不值得相信的。只有在确定这些画是真实的前提下,这些故事可以增加这些画的文化附加值。如果这个画的前提是假的,其他的故事都是不值得参考的。(梁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