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华收藏网讯】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第一年,自治区博物馆的参观者仅有20万人次,今年参观人数将达到88万人次。短短9年,参观人数几倍的增量,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博物馆了。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去自治区博物馆,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十几年前,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自治区博物馆在哪里;现在,BRT4号线专设了自治区博物馆站。过去,自治区博物馆门可罗雀;现在,一年四季都人流熙攘,比许多商超还有人气。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一种现象,每到过年过节,博物馆总是人气爆棚。笔者就曾在节日期间感受过自治区博物馆里摩肩接踵的盛况。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百姓新的诉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相比,博物馆是专业文物收藏、展陈和研究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可见,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更好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核心。
喜欢逛自治区博物馆的朋友会发现:过去的展厅,几年不变;现在的展厅里,总会给观众新鲜感。同一个展厅里,同一个展陈,过几个月再来看,文物中又增加了“新面孔”。展厅里灯光设置更专业了,不仅引导观众视线,而且尽可能让观众能多角度地欣赏文物。原本只有文物的展厅,多了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纪录片,讲述重大考古发掘的过程,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一些重要文物的价值。还多了几台“游戏机”,专门设计的几款互动游戏,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文物知识,寓教于乐。
是将文物束之高阁,仅供收藏、研究之用?还是尽可能地发挥传播知识、教育大众的社会功能?自治区博物馆选择了后者。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新疆是非遗大省,近年来,自治区博物馆在民俗展厅中增加了非遗展品,让观众可以感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为了和观众更好互动,自治区博物馆不仅推出微信公众号,还推出“丝路学堂”,好玩有趣又长知识的活动,为博物馆培养了大把青少年粉丝。另一个面向文史爱好者的“新博讲堂”也以其专业和高端,在市民中颇具影响力。“流动博物馆”让南北疆偏僻乡镇的百姓,能够通过一张张文物图片了解到新疆的历史。
让文物“活”起来,表面上看是展陈手段、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博物馆理念的变化。只有更鲜活、生动的形式,才能吸引大众。今年7月,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首次把文物修复工作台搬到了展厅里,让“文物医生”和观众面对面,引发了观众参观热潮。
文物“活”起来了,博物馆和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来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了。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所有博物馆努力的方向。笔者了解到,明年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将开工,扩建后的自治区博物馆将会给各族百姓更多惊喜,届时不仅会增加更多展厅,还将会设书屋、咖啡厅、母婴室等,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将被更好地拓展。
不远的将来,博物馆会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
- 弘仁元2024秋季拍卖会拍卖预展
- 修武县教体局关工委举办“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