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熟”玉雕有收藏价值吗?
【中华收藏网讯】“君子比德如玉”,古人赋予玉石以人的品格,再反过来以玉喻人。人分新旧,玉也有新老。盖因衣服是消耗品,讲究光鲜时尚,而人与玉则需要在经过繁华与喧嚣后得到沉淀,留下文化。中华民族对美石的独特喜爱使得玉石成为我们传承不断的文化符号。
好作品是时间的见证
一件艺术佳作的价值组成
有生命张力,有时代气息,有人文关怀,有灵魂碰撞,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些都是作品经得起考验的重要基因。在社会变革较小的古代,时代特征的转变节点通常是改朝换代,间隔可以百年为单位。而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10年甚至5年便为一个阶段。对于当代玉雕来说,很多10年前的作品就与近年的新作画风不同,更遑论八九十年代的。除却时间因素,思想的多元化也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认可价值变得难以捉摸。
近200年间,明清、民国,到出口创汇期的玉雕厂建制,再到如今的玉雕工作室,中国当代玉雕正处于又一个攀升期,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比前辈视野更开阔、个性更鲜明,独特的艺术家风格正逐渐成型。那么,当下的我们该为这个时代留下怎样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是艺术品格?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博观无意评判,“人不如旧”的重点其实也只是提醒人们念旧、记得珍惜。
这几件作品,最“老”的已有近三十年历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精品之作。那时候,玉雕界如今的中坚力量正是“如日方升”。工作室刚刚成立,大家摸索着传统与市场碰撞出新模式,是技艺与理念的快速上升期。那时候,奖项不多,渠道也不多。在那样相对纯净的环境下,更容易静下心来继承传统、磨练技艺,精心思考与创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首先在原料方面就值得信任。玉雕艺术与西方雕塑艺术在对材料的态度上截然相反。玉雕艺术讲究惜料,并且强调“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作品,会觉得工艺有一些繁缛,且都颇具体量感,就连作为配件的底座都是如此。尊重原料、不吝工力,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从审美层面来说,这些老物件的美是古拙、含蓄的,构图方式也如传统中国画一般,采取散点透视,移步换景。
一个时代所流行的艺术未必是最好的艺术,但她的留存与传承证明了历史上对应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真实镜像。这些旧时光的印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时过境迁而愈发突显,是后代不可再得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当收藏走进寻常百姓家:艺术品里的全民热情
- 重磅丨国家文物局:就如何“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答记者问
- 谁掌握古玩艺术品高端资源,谁就是以后的大赢家!
- 藏品不是提款机,而是文明的继电器
- 艺术品市场正吸纳大量资金,收藏已成为地位的象征!
- 民间收藏:藏在百姓家里的文化烟火气
- 艺术收藏必修课:书画收藏十大要诀!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书画收藏的五大铁律:看懂就是赢家!
- 市场激活:万亿级资产“苏醒”,民间收藏的春天真的来了?
- 99% 的人都不知道:玩收藏的套路!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民藏的力量,是中华文化传承最具影响力人群!
- 收藏轶事:他用5万买一幅画,卖了4370万,至今翻了87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