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文物考古发现: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发布日期:2017-11-17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41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出土的彩陶壶.jpg

【中华收藏网讯】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杨官寨遗址考古日前再获重要进展,首次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专家认为,该遗址所呈现的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或将西安建城史、建都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

杨官寨遗址位于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2015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遗址东部区域开展考古发掘时,取得重要成果,揭示出一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型成人墓地,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据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墓地位于遗址环壕聚落东部,总面积近9万平方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00余座,墓地内墓葬分布十分密集,规模空前,保守估计墓葬总数超过2000座。

据悉,考古专家将首次尝试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并辅以碳十四测年得出的科学数据,对个体进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

已完成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非常有限,极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壶、夹砂罐、陶钵、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的随葬品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推测当时流行以残陶器随葬的葬俗。

近年来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雏形。

下一步,考古队还将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庙底沟时期。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等。而距今6000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展,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越过长江。

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经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都揭示了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1114日,灵璧县文物所在老县委拆迁地块发现一处古代窖藏瓷器点,经省考古队专家保护性挖掘,出土数十件金元时期民窑出产的生活用瓷器。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建国以来灵璧考古无金元时期瓷器出现的空白。同时,此次出土瓷器的器型丰富、数量之多,为灵璧有历史记载中的首次。

灵璧自宋元祐年间建县,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史上,灵璧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隋唐大运河的流经之地。近年来,灵璧考古挖掘,出土过很多汉代陶土器皿,大多为随葬的冥器,民间古代生活瓷器的出土发现极其少见。这次挖掘出土的窖藏瓷器,含有碗、碟、酒盏、储物罐等。所有瓷器堆放整齐,上面用铁质锅型器反罩住,埋藏地下2米深处。由于埋藏年代久远,加之长期土层挤压,一些瓷器出现裂痕破损情况,但部分精美瓷碗、瓷罐保持较好。

据参与挖掘的省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出土瓷器,虽为民窑烧制,但图案精美,部分完整瓷器釉色保存完好,具备国家二级文物标准。同时,从出土瓷器的烧制产地来看,既有龙窑,也有汝窑,这些南北瓷器的混搭使用,从侧面印证了古代灵璧依托运河水道,商贾往来、南北通衢的繁荣。目前,这批出土文物已被县文物部门妥善保管,下一步将开展损毁文物的修复工作。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