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普德寺遗址出土金光大道琉璃瓦铺就
【中华收藏网讯】古建筑里的中轴线一般是啥样的路?六朝时的多用青砖、明清的常见石板、金砖。然而,最近在南京雨花台区的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条30多米长的“金光大道”:它主要以琉璃瓦片铺就,琉璃上金黄的釉色,让这条路生出“别样的光彩”。普德寺是明代皇帝下诏所建的“敕建寺院”,难道“金光大道”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道路中的琉璃瓦细节
道路上铺琉璃瓦,通体金黄色
南京普德寺遗址的考古发掘自2016年就已启动,扬子晚报曾持续关注。记者最近再度走访时发现,与前次相比,现场分布着更多探方,其中有台阶、砖墙等与建筑相关构件。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在长方形的一处大型探方中,出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这条路长度超过30米,宽度大约有3至4米。路面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度,这显然是出于排水的考虑。而和常见的古代道路不同,其路面上是数不清的瓦片半嵌入土里,道路两侧则用青砖“镶边”。记者注意到,这条路的瓦片中绝大多数是破碎的黄色琉璃瓦,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构件的釉色相似,其中也夹杂少量其他材质的瓦片。所以远远看去,这条路通体显出金黄色,非常醒目。
位于寺庙中轴线,摆出“鱼鳞纹”
虽然是破碎的瓦片铺成的,但一片片瓦绝非是随意堆砌的。细细观看就能发现,每几十块瓦组成一组“扇形”,每个扇形大小相等,在路面上按照鱼鳞的纹路依次排开、层层相依。
而这条路所在位置也非同一般,它直接指向普德寺遗址中现存的清代寺院建筑遗迹,而且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因此很可能是当年普德寺的中轴道路的一段。
普德寺遗址出土的琉璃瓦道路
琉璃瓦从何而来?
推测一:
可能是大报恩寺塔构件的残次品
史料记载,普德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后来荒废,直至明代正统年间,皇帝下旨重建了普德寺。因而普德寺有了“敕建寺院”的背景。而道路所显现的金黄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专用颜色,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如果为了彰显皇家风范,古人不会选择用残瓦拼凑。”南京一位曾常年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看了现场照片后告诉记者,这条瓦片铺成的道路“等级不高”,因为它并非统一采用同一种材料,数量最多的琉璃瓦也以碎片为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路侃则注意到,普德寺所在位置距离雨花台区一处大型古窑址“窑岗村”很近,当年窑岗村一带的琉璃窑厂为大报恩寺琉璃塔烧造了大量琉璃构件,而普德寺很可能采用了窑厂出炉的残次品铺成了道路。
推测二:
为了节约,搜集前代被毁建筑的残件
雨花台区文化局局长朱向东曾系统研究过普德寺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条“金光大道”采用与大报恩寺同一产地的琉璃是可能存在的。他告诉记者,普德寺曾与大报恩寺是“上下级”的关系,明代葛寅亮撰写的《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普德寺当时为中刹,而上院为报恩寺。“据我了解,这条路里有各个时代不同的砖瓦残件。”朱向东认为,之所以会用琉璃瓦铺路,很可能是当时人们为了节约经费、就近取材,或回收利用前代被毁建筑的残件、或利用窑厂的残次品。“古代雨花台、西善桥有大量的琉璃窑厂,当时找琉璃瓦并不难。”
负责普德寺遗址考古的是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该院副院长祁海宁告诉记者,这条琉璃瓦路比较罕见,但具体的情况将在专家完成报告后再向社会公布。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