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木心珍贵藏品亮相乌镇 陈丹青讲述木心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7-10-17    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66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199419日,纽约,陈丹青的家。

那天非常冷,木心的《世界文学史》结束了最后一课。当时,木心会小范围地给一些身在美国的中国画家讲讲课。

那年木心67岁,他对同学们说:等你们67岁时,可以看看。像葡萄酒一样,阳光,雨露,慢慢成熟的。

席地而坐的陈丹青那年41岁,如今,他64岁,快到了老师当年说的年龄。但当年的课上,很多事,他已经不太回忆得起来,他看自己当年的笔录,70%都忘记了。

15日,“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在木心美术馆开幕,一直展到2018114日。同时开展的,还有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文学手稿真迹展。开幕式前一天,馆长陈丹青坐在办公室里,再一次和浙江在线记者聊起了木心。

4位英国和爱尔兰文学家的手稿——拜伦勋爵《爱情与黄金》手写稿、编写《莎士比亚故事集》的作者之一查尔斯·兰姆的书信、奥斯卡·王尔德戏剧作品《温夫人的扇子》第一幕的打字稿,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最著名的《达洛维夫人》手稿,已经静静躺在了木心美术馆的玻璃柜里。这些珍贵的手稿,通过为期3年的“大英图书馆在中国:共享知识与文化”交流项目,首次在中国亮相。

28年前,木心给这一干画家学生上了5年的文学课,提到这4位他极其喜爱的作家。文学课结束5个月后,199466日,陈丹青陪着木心,去了英国。这是木心除了居停纽约的24年之外一生唯一的国外旅行。

一个明代的陶罐,让木心伤心起来

“阿拉窝里厢原来全是这样的东西”

3个礼拜的英国之行里,他们在伦敦待了3天,基本上就泡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看了国家画廊、大英博物馆。

“他不太要看,很奇怪。”木心对西洋绘画没有像陈丹青想得那么喜欢,他觉得画得太老实了。那天,他只注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在伦敦国立美术馆,他在达芬奇的那张《岩间圣母》素描前,坐了很久嘛,“但很明显是他在陪我,漫不经心在等我。”

木心的遗物中只有一本画册:上世纪50年代古董版达·芬奇。陈丹青说,有哪位画家只存一本画册么?也只有一幅画被他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保罗·塞尚的画(法国画家),画着3只苹果。

有一天,木心让陈丹青陪他到伦敦附近的一个小镇,买了一样陈丹青一辈子都不会去买的东西:衬衫的袖扣,含金的。还买了一块怀表,他还跟木心去过一次古董市场,他买了一个明代的陶罐,50英镑。木心拿过来一看,伤心起来:阿拉窝里厢原来全是这样的东西。

木心做事情前都会调查清楚,他一定是问了那个镇上哪里有古董店才会奔过去。陈丹青说,我相信这都是他童年的梦。他是富家子弟,他在书上、电影里看到过。那个年代,他到上海去还能看到老英国绅士的打扮。

“我现在年纪老了,岁数差不多接近他去(英国)的时候。他是67岁去,我今年64岁。当时我刚过40岁,还不太能明白一个老人的举动。他去英国的时候,一个是要核对他青年时候的一个想象,发现大部分对不上,就算对上了也形似神不似。第二个,他其实有点像我妈妈。浙江人很节省的,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买点小东西,不太贵。平常不买也就不买,但到了那个地方,就想买。一个戒指、一个袖扣,我在他死后清理遗物的时候都找到了。现在所有遗物都放在藏品库。”

只有跟陈丹青到莎士比亚家乡斯特拉福德小镇,在小教堂看到莎士比亚的墓,他才稍微舒服一点。

莎士比亚的墓也很奇怪,在一个祭坛上,绳子围着,上面一块一块牌子竖着,有点像中国的灵位,最旁边一块就是莎士比亚的,比电脑大一点,上面写:诗人莎士比亚。

木心看了很久,终于满意了:“叫他诗人是对的,没有叫他戏剧家。”

50年不闻乡音竟还全部听得懂

回到乌镇的木心写下散文《乌镇》

英国回来之后,过了半年,12月,木心回到了阔别12年的中国。再过了一个月,19951月,他回到了50多年不见的故园乌镇。

“他1982年去的美国,跟我们讲完课67岁,已经在美国待了12年,他有个极限的。我出国的时候,第一次回国也是过了11年左右,我回去就告诉他中国的变化,现在出国,随时可以回来。那个年代出国的人,都是一去不回头的,去了才知道,越到国外越思乡——其实不是思乡,是怀念我们已经切断了的记忆,但记忆其实切不断,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想回去了。他离开中国12年,离开故乡50多年,他老了,只想回来看看。”

但木心没有跟陈丹青讲,他要回乌镇。

“因为他是个不回头的人。但问题是,你到了上海,抬头也算是江南的天空,我相信他会抑制不住,买张票就走了。”

这次木心犹豫不决了,一会儿说要去,一会儿说不去了。到了乌镇之后,木心给陈丹青写了很长的一封信,A4纸大小的纸,正反面全写满,讲的都是他回国的感慨。

他在桐乡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坐长途汽车到乌镇,一上车,他就偷听车上人的讲话,发现自己全部听得懂。他以为50年不闻乡音,会听不懂。比方老头,叫老老头,还有一个妇女上来说:“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站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故像是专向我报讯的。”木心说。

那时,他在给陈丹青的信里就已经这样,遏制不住地诉说着车上能听到的所有家乡话,后来变成了《乌镇》。

“你想,他从小读的是鲁迅、茅盾,故乡已经给了他一种语言,重返故乡,尤其说是感情上的,不如说是修辞上的。他迷恋这种修辞,现在他亲身经历这种修辞,所以会把它写出来。”

木心画作《会稽春明》.jpg 

木心画作《会稽春明》

陈丹青没想到,两年前,木心美术馆一开,老师最喜欢的那些人:尼采、林风眠、莎士比亚,一个个都来到了乌镇,来到了木心身边。这一回,还一下子来了4位,好像是木心亲手策划了这些展览。

最后一课上,木心的话又跳到了陈丹青耳边,“伍尔夫夫人讲:‘我讲的话,你们不会懂的。’那时,她也快60岁了。我敢于讲,我今天讲的,你们可以在六十几岁时读。读了想:幸亏我听了木心的话。”

陈丹青把这段话放在了伍尔夫手稿的对墙上。

64岁的陈丹青,现在懂了吗?

浙江在线:这次大英图书馆做4位作家的展览,又是木心喜欢的作家,是您的意思和策划吗?

陈丹青:其实,这次是大英图书馆主动到这儿来展。我们去年莎士比亚的特展有一部分展品想从大英图书馆借,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莎士比亚没有东西留下来,通过那一次认识了。认识以后呢,他们忽然发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之外,乌镇还有这么一个小馆,有这么一个木心,对世界文学、英国文学有过这么多建树。再加上我们去年展览办得很认真,他们很认可。所以他们今年主动提出过来,除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部分文豪手稿展之外,再给我们4本。正好这4个人都是木心讲到的。他们为此专门来了3趟,这次亲自要把东西放到柜子里去。

我在美国待过,美国的图书馆和美术馆经常举办手稿展,所以我们馆真的在做一件蛮奢侈的事情。但我现在仍然不好判断,这是一个小馆,大家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展览,我仍然无法知道,有多少人会对这个展览有兴趣,因为今天的人对文学已经不感兴趣了,尤其对19世纪之前的文学。

浙江在线:英国文学在木心的世界文学课里,是一个特别重的位置吗?

陈丹青:我不会说木心特别赞赏英国文学。他讲到法国文学也是热情洋溢,讲到俄罗斯文学,也是味道好得不得了,讲到中国文学、美国文学、日本文学,他都有他的观点。

当然,谈到英国,他总是会谈到莎士比亚。谈到莎士比亚,他就会跟中国的戏剧家比。意思是,莎士比亚是世界性的。面对这些作家,他既是鉴赏家,又是批评家,看到好的、不好的,都会说出来。

浙江在线:2016年,英国媒体来馆里拍一个大型文献片,选了木心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为什么英国人在这样一部纪录片中,选择木心?

陈丹青:今年12月底,这部系列纪录片《文明》将会播出,这是其中的一集。有意思的是,那么多中国当代书画家,他们怎么会选木心?

纪录片是分主题讲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风景画这一类,他们公认中国是世界上画风景画得最早的国家。中国风景画如果从北宋算起,大概有1000年历史,他们需要有一个人物,或者说一个切入点来回头叙述。他们选择了木心。

导演4月来了一次,看了场地和美术馆,7月,主讲人来了,一位文学史家——赛门·萨玛。他写过《艺术的力量》,趴在那儿看木心的画。然后系好领带,对着镜头开始讲,讲着讲着讲错了,再讲,讲完很疲倦,他70多岁了,他说:我希望他(指木心)能满意我讲的。

浙江在线:你问过主讲人吗,为什么会选择木心切入?

陈丹青:我问了,他说在他的画中,能看到灵魂。因为目前中国当代的水墨画家,顶多到清代,一部分明代,重视的是所谓的笔墨,木心重视的是灵魂。

关于此次大英图书馆珍贵手稿的更多故事,浙江在线记者独家采访了大英图书馆收藏及策展部主管克里斯蒂安·詹森。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