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市场的“煮蛙效应”
【中华收藏网讯】在艺术品拍卖场上,竞价阶梯的大小常常对成交价起关键作用,拍卖师深谙此道。通常,当场上竞争踊跃时,拍卖师为了提高竞买人对成交价的预期,会适当提高加价幅度,而当拍卖师感到竞买人竞价吃力或犹豫不决时,会及时缩小加价幅度。小幅加价不仅会让竞买人感觉不到出价的压力,而且使报价间隔更为密集,从而使竞买人没有足够时间去理性思考。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竞买人会依照惯性,毫无顾虑地一路跟拍,不知不觉便超过了心理底线。很多情况下,这种小步快跑反而容易引导出很高的成交价格。
实际上,拍卖师的小幅加价产生了“煮蛙效应”。而艺术品市场的煮蛙效应也被运用在画廊定价策略中。代理制画廊需要投入大量出版、展览、宣传等费用去营销艺术家,快速提高画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回笼资金,也能让老客户因为藏品增值而欣喜,让代理画家因为收入增加而满意。但是,有长远眼光的画廊一定会制定严密的价格递增计划,用“一步步走楼梯”的方式,以合理的幅度逐年提高旗下艺术家的画价。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加价在10%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0%。尽管画家和老客户迫切希望暴涨,但画廊很清楚,只有放慢节奏才能给市场接受的过程,才能稳步扩大艺术家的支撑。所以,画廊会与艺术家约定,将涨价控制在一定幅度内,不要冒进。
正如沸水会烫跑青蛙,价格冒进必然导致不良后果。那些被画廊推广得有名气的画家,普遍试图自己控制市场。2011年被称作所有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全面急剧提价的一年,不少艺术家开始自己做经纪人出售作品,让价格直接坐上了电梯,售价以市场最高价为准,甚至高出拍卖纪录。华艺廊负责人张向东当时认为:短时间内的高幅度提价,意味着画廊此前在一级市场里能够挣到钱的方式宣告终止。果然,2012年国内画廊中亏损并勉强维持的占总量35%,盈利的只占总量的7%。从2012年起,国内画廊业在经历了长达3年多的垂直上升之后,开启了新一轮周期性下降,也是从2012年起,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陷入了持续低迷。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鉴别汝窑不要局限: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 眼学与算法:下一次财富浪潮藏在古玩艺术品里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别被骗:款识未必是鉴别官窑器的唯一要点!
- 艺术品价格飙升的真正原因......你想不到吧?
- 千年铜锈比黄金更保值:暗流涌动的文化硬通货战争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和田玉古玉:千年文明的瑰宝,收藏界的“软黄金”
- 投资字画需要财力、眼力、机遇, 高眼力者更富有!
- 未来最富有的人 ,是懂艺术的人!
- 万法归宗:这个品类不起眼,但是贵得有内涵!
- 耿宝昌:三招教你辨别康熙官窑与民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