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拍卖不可移动文物撇不开一个利字
【中华收藏网讯】歙县坑口乡阳坑村四安村民组内的王氏宗祠,始于明清时期,徽派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现中、后进全部倒塌,前进五凤楼后檐局部倒塌。当地文物局称王氏祠堂属于未列入保护名录的“田野文物”,是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国网9月16日)
“放牛娃能卖牛吗?”通篇阅读,大致可知一二。坑口乡政府称,“为消除安全隐患”,故转让王氏宗祠地上拆除尚存材料,及未拆除的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竞买底价为90840元,每轮加价幅度500元整或其整倍数。公开拍卖原因在于,祠堂目前仅剩下一面墙及部分构件,损毁情况严重,在政府维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力量,是为对古建筑“更好地保护”。如此看来,为了公众的安全还真是没有错。
可问题是,依照《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已失去承载或装饰功能不能继续使用,但具有收藏价值的国有古建筑构件,由古建筑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保管或收藏”。再者,在《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中也指出:“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此外,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那么,回到事件的原点,乡政府拍卖古祠不知属性,谁信?
事实上,如参与鼓与呼的张建平所述,如果拍卖成功,各地都会学着将限于财力、人力等原因,无法进行妥善保护的祠堂建筑进行拍卖,因为这是最懒,也最方便的办法。那样,徽州祠堂会迅速消失。当然,消失的古建筑是小,抹杀历史的记忆才事大。保护好古建筑,实则是让民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让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一个“不知属性”,道出了文物法的“苍白无力”?一个“不知属性”道出了拍卖古建筑的权力“任性”?既然,不知道属性,又何来公开拍卖?何来的发布公告,转让乡政府代管的古建筑?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体现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而是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因一些地方财力有限,民间养护缺乏动力,确有杯水车薪之感。但也不排除,个别地方对古建筑何去何从,充斥着傲慢的权力意志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一些领导干部只要看得见的政绩,只要有实打实的利益,眼睛盯着的是“地块置换”,心里打着的是“土地财政”的算盘。法律法规、文物保护等等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究其原因撇不开一个“利”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更是对历史、社会、文化负责。破坏古建筑,无疑是在抹去城市的记忆,它值得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深思。再看乡政府拍卖古祠,是否不知属性暂且不论,笔者想说的是,作为地方管理者,发展需要GDP,但发展不能“抹去历史、忘却乡愁”。切记!当古文物损耗殆尽时,除了美好的GDP数字,我们还拿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后人?别拿不知属性来糊弄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