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都到哪去了?
【中华收藏网讯】翻开上个世纪的收藏记忆,我印象里最深的一幅画,就是荣宝斋最先挂出的吴冠中新点线画《长江三峡》。说是“挂”,其实画框就立在荣宝斋老楼二层门口右侧的地上,四尺整张上的万古三峡就那么几根飘忽不定的彩色线条,外加七零八落的彩色斑点,感觉却像是所有的审美意识都被抽象化了,唯有价格标签上那一长串的零被固定成实实在在的10万元。同时挂在荣宝斋的吴作人《金鱼》,四开三才标价4500元。后来我一直在各大艺术品拍卖行的预展上寻找这幅画,想再好好看看吴冠中最初的创新笔触,至今不知其踪。同样难得再见的是傅抱石的《丽人行》,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见过一次原作,后被中国嘉德征集到手,只在香港和台湾巡回预展上两度公开亮相,拍卖成交价1078万元,当年也算天价了,后来听闻买家有意压价才肯付款,据说并未实际成交。这幅人物长卷是傅抱石画给郭沫若的友情之作,为傅抱石最大的单幅人物作品,传说之后再无音讯。
好东西都到哪去了?
有位收藏家朋友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自己看腻了也不想拿出来!我的理解是能够收藏到好东西的主儿都不差钱,比如在贝叶经收藏大家白十源的收藏室里,我发现范曾的画和其他古陶琉璃等珍品挤在一起,看似随意搁置,想见绝非易事。其实早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有好画不卖不挂不让人看?比如我收藏的范曾书法对联,1993年到手后至今仍在最初的封存状态,针对上款的“海东方家雅藏”字样,家人曾开玩笑地评价:品相全新,家人难见,有藏无雅,等同没有。把收藏雅趣弄成压箱底的事并不少见,随着进入收藏市场的各类大资金越来越多,囤积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上世纪末我在京城一场日本回流专场拍卖会预展上,见到一批超大尺幅的当代名家纸本精品,包括吴冠中的江南水乡、黄胄的草原人物,估价多在百万上下,从交谈中得知,不少企业准备参拍。毫无例外,这批罕见的大作在拍卖成交后集体隐身匿迹。当时一位在场的企业家告诉我,公司不缺钱就搁着当收藏了,出现亏损则可以用来高估平账。
通过各大艺术品公司的拍卖数据同样会发现,名家精品的重复上拍率越来越低,尤其像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这些大家的精品力作,往往如彗星般闪亮后便是踪影全无,而对买家信息的保密措施无疑更加大了这些好东西的隐匿性。如今的社会逐渐进入共享时代,如何让非经营性的民间收藏也能做到艺术共享,变藏宝于民为亮宝于众,让现今存世的艺术瑰宝在陶冶大众情操和提升文化修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实并不难。如已经存在的私人博物馆和企业博物馆,网上资源和微信资源,通过这些渠道都可以将一些好东西展示出来。如果能够再有具备专业权威性的协会或官方认证机构出面,形成类似“石渠宝笈”那样著录文献式的收藏图鉴,那么即使无法确定每一件珍藏的实际归属,至少能得知其目前存在的基本信息,也是一大幸事。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鉴别汝窑不要局限: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 眼学与算法:下一次财富浪潮藏在古玩艺术品里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别被骗:款识未必是鉴别官窑器的唯一要点!
- 艺术品价格飙升的真正原因......你想不到吧?
- 千年铜锈比黄金更保值:暗流涌动的文化硬通货战争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和田玉古玉:千年文明的瑰宝,收藏界的“软黄金”
- 投资字画需要财力、眼力、机遇, 高眼力者更富有!
- 未来最富有的人 ,是懂艺术的人!
- 万法归宗:这个品类不起眼,但是贵得有内涵!
- 耿宝昌:三招教你辨别康熙官窑与民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