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研究透了,文物就会说话
【中华收藏网讯】他是文物鉴定大家,却谦虚得像个小学生,96岁了还要每天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班,说要与年轻人学学新知识;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与古陶瓷打了80多年交道的耿宝昌是中国陶瓷鉴定第一人,被称为北京故宫的“人间国宝”。
虽然耿宝昌对“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展品如数家珍,但他还是坐着轮椅到展厅认认真真地“巡视”了一遍。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他对每件明代官窑瓷器都要点评上一二。
他说,这次展览集三地之大成,意义重大。皇家御窑厂瓷器的历史、科学和经济价值都很大,所以这次展览对瓷器爱好者、对关心中国陶瓷事业的人、对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耿宝昌表示,御窑瓷器过去是皇家的,但现在是人民的,每个人都可以来欣赏它,感受它。
瓷器鉴定师不能有杂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30多万件珍贵瓷器,每件耿宝昌都过过目,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双眼。他从15岁做学徒时就开始练这双火眼金睛,在故宫工作60多年,他为国家鉴定了数万件一级文物。耿宝昌鉴定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次,是1994年从香港的拍卖会上以110万元人民币给北京故宫拍回的成化罐,现在这个罐已价值连城。
耿宝昌在文博界被称为“人间国宝”,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风趣地说,那是吹牛。1993年出版的《明清瓷器鉴定》影响了中国瓷器鉴定的发展,掀起了瓷器鉴定热,是一部至今无人能超越的权威著作。可耿宝昌却谦虚地说,他的这本书对研究陶瓷有点儿作用,但是不一定起到大作用,现在的研究者研究得更深。96岁的他还在整理补充《明清陶瓷鉴定》这部书籍,希望新版能尽快出来。
耿宝昌说,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物品,在那里摆着,它不言不语,但如果把它研究透了,它就会说话了。谈到当下的仿古陶瓷热潮,他说,“文物变活过来,也需要创新。有些器物,今天我们也可以来做,承古创新可以,但是不要一味地仿古。没有原材料和原工艺,天大的本事也仿不出一模一样的陶瓷。在历史的发展中,要从艺术性上去创新陶瓷,不能只是仿造。”
北京故宫的陶瓷,耿宝昌摸了几十年,但他却自谦“有些认识”。他说,瓷器鉴别,没有那么高深,就像大夫瞧病一样,有些一看也就知道。谈及当下的陶瓷鉴定及鉴定师的层出不穷,耿宝昌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公信力的鉴定师,就要专心致志地做研究,不要掺杂其他的思想,要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另外,鉴定师要有悟性,随便说说谁都会说,书本上全都有,没有悟进去,永远成不了大家。”
耿宝昌一生看了无数瓷器,他说他看过的瓷器都很喜欢,打个比方,就像母亲,看哪个孩子都好。“过去千年来老祖宗创造的瓷器,每一个都有它的特色,都是劳动的付出,是思维的创作。”耿宝昌说自己与瓷器是终身相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鉴别汝窑不要局限:器型丰富,远超你的想象!
- 眼学与算法:下一次财富浪潮藏在古玩艺术品里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别被骗:款识未必是鉴别官窑器的唯一要点!
- 艺术品价格飙升的真正原因......你想不到吧?
- 千年铜锈比黄金更保值:暗流涌动的文化硬通货战争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带褐斑的龙泉窑,凭什么能价值千万金?
- 和田玉古玉:千年文明的瑰宝,收藏界的“软黄金”
- 投资字画需要财力、眼力、机遇, 高眼力者更富有!
- 未来最富有的人 ,是懂艺术的人!
- 万法归宗:这个品类不起眼,但是贵得有内涵!
- 耿宝昌:三招教你辨别康熙官窑与民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