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知音雅汇:宋庆龄、周小燕、蒋英珍藏唱片展

发布日期:2017-06-14    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338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从老唱片珍品中一窥当代上海市民社会的发展变迁,邀请今天的上海市民、游客探访过去上海人的记忆,正是徐汇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起本次展览的重要原因。

如今,当人们听音乐习惯性拿出手机,打开虾米、QQ音乐、豆瓣FM这些APP时,卡带、CD甚至MP3都仿佛是“远古”时代的产物。然而,100年前的中国人如何储存美妙的音符?刚刚登陆中国时的唱片、留声机和初代收音机都是什么样?

上海市.jpg

日前,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知音雅汇——宋庆龄、周小燕、蒋英珍藏唱片展暨唱片文化与上海系列讲坛”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举行,结合610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启三位非凡女性的珍藏唱片展,展览将持续至619日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老唱片里都唱了啥.jpg

老唱片里都唱了啥

论坛上,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乃荣表示,2017年对中国唱片业和上海的市民文化发展来说,注定是值得纪念的一年。100年前,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在徐家汇建成正式投产唱片。这是中国第一间唱片工厂,厂址就在今徐家汇公园内,园内至今保存着远近闻名的“百代小红楼”。而最早风靡上海滩的唱片,正是江浙地区的文化代表——沪剧。

沪剧“进城”前,只是乡村田头山歌,流行于浦东川沙、南汇一带,被称为“东乡调”,从民国初年灌录的“百代”和“物克多”唱片的唱腔、说白中,可听出当时上海县包括浦东地区的上海方言有别于宝山、松江地区的阳平声调和阳平连读调。20世纪20年代起,沪剧同时出现了“上海滩簧”、“申曲”两个名称,直至1945年后百代公司出版的唱片,如1946年施春轩沪剧团灌录的《陆雅臣·求妻》唱片上,才正式标注了“沪剧”字样。

1948.jpg

“沪剧老唱片全面记录了沪剧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真实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上海人生活的缩影。”钱乃荣表示,解放前沪剧老唱片反映的市民生活内容,可大致分为五大类。

上世纪20年代高亭唱片发行的沪剧唱片上标有“东乡调”.jpg

上世纪20年代高亭唱片发行的沪剧唱片上标有“东乡调”

第一类是深入表现男女青年的情爱生活,在封建社会反潮流追求自由结合,《拾打谱》、《赠花鞋》、《卖红菱》、《卖妹成亲》等,都是早期沪剧发展光辉的一笔。第二类是年节文化和民俗游艺主题,《元宵大出灯》、《看灯》、《花园会》、《绣荷包》等都唱得有声有色。第三类则深刻揭露了家庭社会矛盾,有扬善惩恶精神,《借黄糠》、《庵堂相会》都是其中代表。

第四类主要表现大都市中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感情生活,以时装戏取代传统服装。钱乃荣指出,沪剧在上海海派文化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中,应时而生了许多反映城市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题材作品,其中1938年前后可谓是沪剧的一条分期线,从之前主要徘徊于乡村带来的传统戏,迈向把握上海大都市海派文化灵魂,对城市百姓生活精心挖掘、精雕细琢的创作理念。

第五类的时代感更强,包括改编当代电影、话剧、编演当代热门题材,以及引进外国名剧,将外国戏剧中国化和沪剧化。19444月,文滨剧团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了沪剧《铁汉娇娃》,演员们穿着中国服装在恩派亚大戏院(今淮海中路85号)首演。19456月,百代公司根据该剧出版了三张唱片,由邵滨孙、小筱月珍和筱月珍演唱。

最早的浦江游船“广播”

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欧晓川表示,从老唱片珍品中一窥当代上海市民社会的发展变迁,邀请今天的上海市民、游客探访过去上海人的记忆,正是徐汇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起本次展览的重要原因。

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沪剧唱片.jpg

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沪剧唱片

其中,一张名为《游码头》的唱片尤其值得关注。这张由高亭唱片公司发行的作品,演唱者为上世纪20年代的沪剧名角王筱新、王雅琴。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后,到上世纪20年代,新鲜景象层出不穷,王筱新是沪剧前期最早成名和最久负盛名的演员之一。他演唱的《游码头》一共265句,仅唱了1235秒时间,但中国天南地北的游历、千奇百怪的各地风光和上海花花世界的都市风光,都被他有条不紊、轻松细腻地一一道尽。

钱乃荣介绍,王筱新经常在演出时将《游码头》作为压台的“送客戏”,受到市民极大赞誉。上海开埠后,只有上海人最先见到那么多中国大地上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物和游艺场景,《游码头》把五光十色的新奇市容和饱满的游兴唱给上海老百姓和新移民听,开创并传播了码头游览的新风尚,也吸引了人们听沪剧的兴趣。“可以看见,当时上海人对生活在上海那份浓浓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此外,在诸如百代唱片发行的沪剧《陆雅臣》中,女主人公反讽丈夫陆雅臣好赌的恶习时会说道:“银子阿曾撑穿屋头顶(银子是要撑穿屋顶了吗)?洋房造拉啥地名(洋房造在哪里)?保镖要用罗宋人,红头阿三来看大门,莫非汽车要买奥斯丁(保镖要用俄罗斯人,门童要用印度人,汽车要买英国奥斯丁品牌)?”唱白语言不仅生活化、口语化,在严峻的剧情中夹杂了风趣俗语,也体现出上世纪40年代西方文化与上海本土文化的交融。

上海百代唱片刊登于报刊的唱片广告.jpg

上海百代唱片刊登于报刊的唱片广告

留存城市珍贵声音档案

“不仅唱片内容反映市民生活变迁,唱片公司的发展和播放方式的改变,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进程。”

上世纪40年代胜利唱片的收音机广告.jpg

上世纪40年代胜利唱片的收音机广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葛涛介绍,上海百代唱片最早由法国人乐浜生(E.Labansat,亦称“乐班萨”)创立,1908年他创立柏德洋行,经营灌录唱片、代理法国百代公司产品等业务,直到1917年中国本土首家唱片制造厂在当时的徐家汇路1434号(今衡山路811号)成立,确立了百代唱片在近代中国唱片史上的地位。1930年,法国百代向英商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EMI)转换,也使上海百代的唱片内容趋于多元,“时代曲”开始崛起。

葛涛表示,百代唱片是近代中国唱片业的标志,也是近代中国声音文化的象征,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唱片、留存的档案,为从声音角度解读、还原历史场景,梳理近代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标新立异、丰富完整、富于历史人文价值的珍贵史料。此外,上海百代之所以选择在当年的徐家汇路建厂,且历经法商、英商、日商三代百年不倒,成为上海史、中国近代史的标志性符号,其中缘由更值得深究。

“不少2030年代唱片的演唱内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老年人的口中依然能搜集到,即是明证。”钱乃荣呼吁将沪剧老唱片重新发掘、系统整理出版,为上海保留最珍贵的城市声音档案,“不仅有百代小红楼可以参观,还有来自历史的声音可供聆听。”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