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观博物馆,以后考试都难得高分
【中华收藏网讯】“不参观博物馆,以后考试都难得高分!”刚结束的高考,众多涉及文物和历史的考题,让一些家长和学生发出感叹。不过,即使参观了博物馆,也未必拿得到高分。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余位高考考生,超过8成孩子表示,中小学期间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博物馆一日游”,但多是“转一圈”,写篇日记就完事。国家博物馆发布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也显示,八成以上博物馆目前仅提供单次参观学习,大部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随机性比较强。
“我参观过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宋庆龄故居……”王垚今年高考,他一口气儿报出近十座北京博物馆的名称,但每一处都是单次游,“海昏侯的展览我当时很想去,但因为高中课业比较重就没顾上,没想到今年高考考了。”
其实,类似的随机参观比较多,博物馆提供系列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据报告显示,只有四成博物馆提供系列教育,青少年到博物馆接受教育的随机性比较强。还有一组调研数据显示:不同博物馆组织教育活动的频率悬殊较大,13.5%的博物馆几乎天天有活动,而31.5%平均每月组织活动不足1次。调研人员介绍,平均每次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约50人,以此估算,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的青少年比例还有待加强。
到博物馆去上课,报告调查显示有7成教师表示支持,并认为这种做法对课程有补充作用。75.8%家长也认同博物馆教育,但他们对于博物馆教育的认知度偏低,知之甚少的家长比例达到55.6%。
从2014年开始,国家和北京市教育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自那年起,国家博物馆每年接待的未成年人观众数量开始超过100万人次,占全年游客数量的近20%。
首都师范大学专家陶东风直言:“6到18岁的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是国家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用文物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博物馆应当承担起这部分的教育功能。虽然现在博物馆里的小观众越来越多,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职从业人员数量短缺,能力需要提高。博物馆里青少年活动的资金和组织形式都需要创新等。”
国家博物馆在调研报告中也建议,应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关部门应加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资金来源;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注重培训,建立评估系统。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