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佛像收藏为什么这么火,拍卖价格轻松过亿

发布日期:2017-06-12    来源:瓷库中国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553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2017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12世纪黑石世尊观音像拍出1.7亿元人民币,瞬间引起热议,这个价格也刷新了印度佛造像的拍卖记录。而同样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也流传了大量的佛造像精品,在拍卖市场更是千金难求。2006年,一尊明朝永乐释迦牟尼坐像1.04亿港元落槌。2013年苏富比香港秋拍,一件明永乐鎏金铜佛的拍卖价格更是突破2亿港元。

“汉传”和“藏传”。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时代不同,佛造像的形象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珍贵的名族艺术遗产。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教造像的包浆是怎么形成的。古佛像因长期受人们供奉,历经烟火薰染、空气氧化、水气锈蚀、手泽人气等因素作用,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化合物,过去古董界称之为“包浆”,是古物身上的一种陈旧色泽。或因长期埋藏于地下,覆盖于大地之天然恒温保护、受泥土地气的包覆沁浸、层层积淀,逐渐形成包裹外表的坚硬外衣,称为“皮壳”。紧裹依附在古物上的包浆、皮壳的层次变化,是历史的岁月痕迹,展现出温存的古雅之气之美。

佛教造像的三大材质。佛教造像有多种质地。金、玉材质昂贵,传世品较少;木、陶、瓷,容易毁坏、不易保存;铜、石的造像传世数量最多,而石质造像一般不易移动。单尊的金铜佛像则易于流动,分布较广泛。其他的材质还包括,象牙、砗磲、翡翠、珊瑚等。但存世最多的还属金铜,石刻,木质三大类。

清代宫廷佛造像。清代宫廷造像的市场价格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具有潜在的升值空间。事实上,收藏界把清代宫廷金铜造像分为三个等级:康熙朝宫廷造像数量极少,价格以六品佛楼造像为代表的乾隆宫廷佛像,规格由1320厘米不等,小者几十万元,大者百万元左右。

明永乐宣德年制鎏金铜佛像最受市场欢迎。由于明代佛学兴盛,广建寺院,以供朝廷布施及民间供奉的需要,使得金铜佛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佛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水充足、艺术水平极高,堪称铜佛造像中的“劳斯莱斯”。近些年更是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追捧,价格近直线攀升。目前永宣宫廷造像的价格最低的都在500万至1000万元。2006年,一尊明朝永乐释迦牟尼坐像以1.04亿港元落槌。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2006年苏富比秋拍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拍卖会,一尊流落国外数百年的“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04亿港元的天价成交,打破了当时中国工艺品的世界拍卖记录。这个佛像拥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而且铜像内的经文是从未开封,极其珍贵。而买家便是在2009年参与竞拍圆明园兔首、圆明园鼠首,以3149万欧元竞拍成功,却表示不会付款,从而使铜首流拍的著名收藏家。

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是宣德宫廷造像中极为罕见的作品,也是宣德时期“汉藏风格”的典范。造像可能是赏赐重要法王高僧之物,且应为庙宇供奉朝拜而特别铸作,极其难得。造像面部具有明显的汉人审美特征,其铭款从左至右刻写,并非当时中原流行的书写方式,而是为了迎合藏族人藏文的读写习惯,亦是特定时代风貌的象征。2016年在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从喜马拉雅到五台山——重要佛教艺术夜场”上,这件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

辽代鎏金铜大日如来坐像。这尊公元11世纪的辽代鎏金铜大日如来坐像高24厘米,款为“左巡院验记官检”,双手呈智慧手印之势坐于莲花宝座上,身披袈裟。专家指出:“这件辽代鎏金佛像属于顶级博物馆级藏品,存世量极少。因为辽代是由契丹国建立的马上政权,相对比较动荡,因此能存世的鎏金佛像基本没有大件,能留存至今的就更少了。”2016年巴黎佳士得拍卖行举办“亚洲艺术专场”拍卖,这件辽代鎏金佛像原本估价1520万欧元,最终以高达60倍的价格落槌,含佣金1357万欧元。

识别佛像造假小课堂。佛造像深受人们的喜爱,强大的需求量一方面使佛造像在拍卖市场上千金难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的造假佛像。宝图君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四条“识别佛像造假”的知识。(1):直接铸造仿旧造假:也就是依照真品翻制模具或者新造模具,以传统失蜡法或翻砂法造像,再根据真品实物或者有关资料修整细节。(2)整旧如旧:将有残缺的佛像进行不显眼的现代修、补。例如,将古佛像磕碰、残、裂的部位进行重新修补打磨再做旧,部分缺失底封的佛像进行仿旧封底。或者将两件不同的佛像残件整合拼凑。(3)编造铭文:在不带铭文的佛像上刻上铭文,以混淆视听。例如清代康乾的宫廷造像部分带特有铭文,而同时期的一些造像多是不带铭文的,造假者会在原本不带铭文的佛像上刻造铭文,试图提高佛像身价。(4)为表金脱落较多或者本身不带表金工艺的佛像表面加上金粉或者涂上金漆,使其身价提升。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瓷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