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以画入瓷 市场向好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江西南昌馆带来了39件瓷板画精品。融合陶瓷与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南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拍卖市场上,瓷板画同样表现亮眼,以“珠山八友”作品为代表的瓷板画在市场上价格逐年攀升,成为藏界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板块。
瓷画融合的艺术结晶
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门类。瓷板画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明代中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清中期,随着清代瓷艺的迅猛发展,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瓷板画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并逐渐走向兴盛。
以当时的嵌瓷屏风为例,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常镶嵌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其品种包括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等,绘画、纹饰内容涉及面也很广泛,如人物、山水、花卉吉祥图案等,几乎无所不包。
清末民初,江西景德镇一批文人画家“珠山八友”介入画瓷,以画家的主体意识和情感表达,取代理性思维的陶瓷装饰设计,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
“珠山八友”包括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等,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这种以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形式,是把器皿和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种新突破。
发展至今,瓷板画的品种更丰富,形制更趋于多样。在主题上,取材更加多元,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绘画技巧,而且还融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将油画、水彩等运用于瓷板画之中,更有大胆创新的艺术风格出现,如结合古彩、粉彩与新彩、珐琅彩等,更巧妙地融合绘画技法与陶瓷工艺,使之碰撞出更为丰富的作品。
市场表现仍有潜力
上世纪90年代,瓷板画的市场价格屡屡走高,是因为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是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精品很难得。其次,以本身就具平整光洁美感的瓷板作为画作载体,能显出画幅色彩鲜明、亮丽、浓烈的审美意境及独特高雅的细腻感来,上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都不会走样。再者,瓷板远比纸、绢等具有更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怕潮、霉,不易变质。一旦作品完成,色彩将经久不褪、常年如新。
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民国的作品,其中尤以“珠山八友”老瓷板画为上品。“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传世作品较少,备受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关注。
综观近年的拍卖数据,“珠山八友”瓷板画作品的成交额呈逐年上升态势,如2008年上海崇德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交;2009年上海崇源拍卖的王大凡《黄山四千仞》瓷板以780万元成交;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上,王大凡粉彩瓷板《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
业内专家表示,从市场价位来看,目前“珠山八友”瓷板画的价格远远低于当年同时期、同名气画家作品的价格,“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最后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