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丝绸之路 1984年淘金农民发现
【中华收藏网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天上午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一开头他就提到,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只“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陕西石泉县,铜鎏金,汉代。
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
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
下面是关于这只鎏金铜蚕的故事。
1984年,陕西石泉县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淘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这只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昂首吐丝或眠状,体态逼真。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比如晋代陆翽的《邺中记》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齐桓公墓中所发现“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不可胜数”,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也记载吴王阖闾夫人墓中发现“金蚕玉燕千余双”;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而这些史传笔记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一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才算有了实物佐证。
鎏金铜蚕的出土,将陕西石泉县这一养蚕圣地的历史推前到汉代。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
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以及商周遗址屡屡发现的精工细琢的玉蚕,证明了商周时期对蚕神祭祀礼仪已经是相当隆重了。汉代开始出现金蚕是以一种新出现的金属材料延续着古老的信仰罢了。孟子曾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专门著有《蚕赋》,盛赞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不难看出,蚕在中国的传统中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无论是石蚕、玉蚕、陶蚕、金蚕,都是蚕神不同的物化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人对蚕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成为新资产,当下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柱!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来了!艺术品投资真的能改变命运
- 你给藏品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了吗?备案就是为了以后方便转手变现!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就是让市场活跃起来!
- 未来5-10年:民间个人艺术品将会被企业家回收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寻找机遇与挑战
-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艺术品收藏新机遇来临!
- 2025年3月1日,新的文物法即将实施,开启了民间收藏新时代!
- 艺术品市场新政策激活投资热潮,收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未来3 - 5年艺术文化市场:大力推进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最少1000家!
- 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就要大变天了,艺术品变现将全面打通!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