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艺术品可别被故事会洗脑
【中华收藏网讯】大师,在主流话语中的内涵,必是“堪为众生之师范”的人。
而笔者曾见过一位“大师”,被彻底颠覆三观。两年前的某天下午,我被安排采访一位玉雕大师。在一个狭小逼仄的玉器店里,一个剃着板寸头、穿着牛仔裤、形象有点接近香港警匪片里打手的中年人,从一张老板凳上站起来跟我打招呼。他站起来时,差点把旁边的一座翡翠摆件碰倒了。他一边和我握手,一边用白话骂店里的女员工,威胁说:“下次摆东西再这么不上心,我就扣你们工资。”员工怯怯地说:“知道了,大师。”
接下来的半天,这位“大师”开着他的豪车带我转了他的另一处展厅,路上不断让我带好友到他店里,并承诺有成交一定给我分成。到了他的工厂,他很熟练地系上围裙,坐到工人的岗位上做着各种姿势让我拍照,以显示他是一个真正的玉雕大师。
中国艺术市场高速发展的近三十年,国内的工艺美术界,涌现了一大批的农民企业家,在五花八门的行业协会帮助下,纷纷摇身一变成了头顶光环的各种陶瓷大师、玉雕大师、木刻大师。无一例外,这些大师都是由有官方背景的各种协会自建专家队伍评选出来的。说他们是农民企业家,多少有点不公平。农民企业家只会办厂做生意,而大师们很多都是学徒出身,多少还是懂点工艺的。
另一方面,眼下收藏者的审美水平和判断能力普遍只有“小学水平”。他们对工艺品最主要的价值衡量依据,是建立在“作者有没有取得过大师名号”的基础上,缺乏对艺术本身含金量的判断能力。送领导、送客户和送朋友的礼物,普通工艺员的作品绝计不行,肯定要有大师签名的收藏证书。在这种需求动力之下,“大师”很快就不够用了。
这时,有战略眼光的行业协会又发挥历史性的作用了:一方面放宽大师评选的门槛标准,做多“大师”的市场存量,以前只评5个,现在就评50个或者100个,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评;另一方面是增加“大师”的品类等级,A协会评完,B协会可以换个角度评;国家的评完了,就评省里的,省里的评完就市里评。
去年8月,《广东科技报刊》曾刊载一篇文章,作者很认真地对广东佛山陶艺界到底有多少位大师作了一个统计。结果发现,以文章发表时间为限,佛山送评的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陶艺大师居然多达224人,除去已晋级的或已去世的,实际当时有119人,含国大师22人、省大师61人、市大师36人。
佛山是全国有名的陶瓷重镇,但终究不过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如此庞大的“大师”数量,足以覆盖大多数的行业技术骨干。怪不得,前两年笔者非常惊奇地发现,自己身边好几位“80后”工艺师,都已经评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了。在国内的河南、江西、江苏和福建等陶瓷工业大省,相信大师的评选情况也大致如此。可以说,评大师比大学里评讲师还容易。
常有人问我,到底买工艺品要不要看“大师”名号,有大师签名会更具投资价值吗?好吧,先让笔者静一静。前面讲过,行业上游的大师评选乱象问题,与下游的买方群体的需求推动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在市场的“集体口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笔者教大家买东西不用看作者名号,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但反过来,当我们明知道屋里的厨师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或者习惯性地偷工减料、专挑那些有卖相没营养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是按照大堂经理的漫天要价来付款,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傻子。
艺术商品、工艺品和普通商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商品的“名牌”常常代表质量保证,但艺术商品和工艺品的作者是不按标准生产的。假使买家自身没有独立的审美标准,或者深入地研究比较,而只是盲目地听信大师的名号,很可能就会买回一堆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甚至质量上完全不合格的产品。
一句话总结,在工艺品市场逛街要慎防被“大师”洗脑。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高手说:不是不跟你玩,而是根本没法玩
- 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古董也一样!
- 为何说收藏界的真正力量在民间,看下各路民藏大家的分析
- 老行家预测:未来最热门的藏品或是这些...
- 齐白石十幅罕见作品,画出了生命的精彩
- 投资书画建议: 如何步入正确投资名人书画?
- 新资产,新政策!艺术品市场要井喷!
- 什么是隐形财富?古玩艺术品就是最大的隐形财富!!!
- 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
- 马未都:收藏已变为商业的博弈
- 艺术品现在升值率达到了98%!投资好的艺术品就是坐等赚钱!
- 2025年是希望之年!艺术品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成为新的金融资产!
- 艺术品收藏将带来一波收藏家的暴富潮,新时代,新模式,新发展!
- 中国艺术品“走出去”之路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