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古玩收藏带热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7-04-21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2073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我年幼时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家庭影响和成长环境,使我自然而然地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因此有很多事情印象很深。

清代古玩商.jpg

回忆过去,简单的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过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直至今天,生活经历使我从小就知道人们对传统文化遗存十分尊重。从没有人毁坏古玩老旧器物。解放初期北京琉璃厂的古玩铺一度全被取缔。不允许私人经营古玩文物。虽然文物政策法规进行了严格管控,实际上从来没有阻挡住老百姓(603883,股吧)对传统文化的酷爱和密藏,记得从50年代开始,除了极少数人密秘收藏之外,暗中的地下买卖一直没断过。北京胡同里一些大门紧闭的旧宅门里仍深藏着古玩及文物,即使严力打击投机倒把行为,但是收藏和买卖古玩字画的地下交易并没有就此停止。

到了60年代,特别是粮食困难的三年里,一些宅门里的遗老遗少粮食也不够吃,有的不得不拿出家中的一些珠宝、古玩字画到国家的收购部换些钱,添补家用。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所谓的地、富、反、坏、右统统被抄家,北京每条胡同的居委会仓库里都堆满了被抄的古玩文物和生活用品。胆子大的人,舍不得砸、撕、烧,不忍心毁掉,一些人冒着被批斗、被打死的风险把祖宗留下的一些古玩精品藏起来。有的缝在被子里,有的埋地里,砌夹皮墙里,藏在床头的金属管里等等,只有这个非常时期没有人敢买卖和收藏文物。但是到了1970年初期,古玩旧货的买卖便又卷土重来。早已有的俗称吃委托商行,吃故宫和文物商店的行当,让古玩商贩们开始重操旧业,他们从民间收买古玩旧货和文物,然后卖给文物收购部门从中赚钱。那个时候私自买卖违法,要判刑的,只有交公卖公的行为才是合法的。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德胜门内的旧货市场慢慢初显繁荣。很快这类市场在四九城迅速展开。直至发展到后来专门偷卖古玩的北京官园花鸟市场,这个市场很快便吸引了敏感的收藏爱好者和驻京外交使团,偷着卖古玩的买卖延续至80年代时被官方发现,便遭到取缔。

1984年宣武门象来街出现了自发专卖古玩的市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北京城,传到了全国,国外也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市场风风火火,但只持续了两年左右就被文物执法部门取缔,这个时候商贩开始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先后在宣武门饭店后胡同、什刹海后海公园、白桥自由市场、劲松华威桥下、潘家园小土坡等地区进行流动摆摊。

1983年到1988年期间,只要摆摊形成一定规模,执法人员就抄,商贩就跑,几年来抄了摆、摆了抄的地摊不但没有抑制老百姓的收藏,反而使收藏爱好者和买卖古玩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90年代终于被文物部门批准,使潘家园市场被固定下来。文物政策法规也逐渐宽松,1991年成立北京古玩城以后,迅速推动和促进了今天古玩市场的蓬勃发展。回顾过去,那时候老百姓没有权力也没有经济能力收藏,卖文物的商店不让中国人入内。接触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极少,让太多的人忘了老祖宗,不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遗存。例如,认为中国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只知道外国人用高足杯喝酒,却不知道从中国的商代就用高足杯。只知道日本的茶道,却不知道茶道是中国的唐朝时期传给日本人的。只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如果对传统文化遗存深入了解就会知道中国何止只有这四大发明。外国人吃饭的刀叉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使用。外国教堂的铜钟早在中国战汉时期就制造了。甚至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哪四宝?只知道中国的历史只有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有的爱好者把古人撒尿用的夜壶当茶壶收藏。年轻人不懂得什么叫纳底子,连祖宗怎么做鞋都不知道,总觉得文明来源于外国,实际上文明礼仪和高素质的精神文明早在中国的汉唐时期就已经建立了。

几十年对文物和收藏的限制,实际上限制了人们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渴望和需求,要知道收藏古玩不单单体现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文化价值,一旦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古玩历史文化遗产,便会自然而然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会盲目地崇洋媚外。

传承历史文明对国民的素质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人渗入骨子里的民族自尊和信仰。回头再看现在的古玩市场,北京地区酷爱收藏的爱好者越来越多,经营古玩和艺术品的商铺也已经发展到了万余家。古玩商和收藏家从国外买回来的不是洋玩意儿,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古玩,中国人有钱了,敢花大钱买古玩了,外国人买不动了。据我了解就连文物走私,走假古玩的多了,而走私真古玩却少了,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比外国人给的钱多(外国行家藏家们自己说的)。从这些现象能够充分感受到老百姓热爱和崇拜中华民族文化的人多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