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一段东方的历史……
【中华收藏网讯】世间繁华锦,独爱青白间。瓷美,瓷韵,素净中透着不动声色,釉色里显出淡定从容。瓶底一款难描摹,心底一印几回暖。品唐风宋韵,赏不老容颜,请看——
看见精美的瓷器,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起历史。因为,瓷器正是从中国历史的纵深处走来——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从商代时期的原始瓷,到汉唐时期日趋成熟的制瓷技艺;从宋代“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瓷器生产的鼎盛与辉煌……瓷器,是中国历史的一种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
看见精美的瓷器,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起景德镇。因为,这个地处赣鄱大地上的城市,因瓷而生,因瓷而名——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在宋代,凭借有“素肌玉骨”之称的影青瓷,景德镇跻身宋代名窑之林;在元代,凭借名贵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明代,景德镇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烧制出了玲珑瓷和青花玲珑瓷,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清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突飞猛进,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巅峰。
是什么赋予了瓷如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成就瓷的历史的,是智慧。
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粉彩瓷……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瓷来说,变化的是种类、色彩、样式,不变的是其中的工艺、其中的智慧。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也就是说,一件瓷器需要经72道工序方能成器。每一道工序、每一件瓷器,蕴含、凝结的都是人民的智慧——一种“化土为器”的智慧,一种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智慧,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
成就瓷的历史的,是人民。
瓷之韵,匠之心,每一件精美瓷器的背后,都是瓷工和艺人们的努力。
仅以制瓷的第一个环节“练泥”来说——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读及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古人所在的那段历史,能看见人民的勤劳,能体味工匠们的辛苦。
成就瓷的历史的,还有历史本身。
从明代起,瓷器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制瓷艺人开始在瓷器上讲故事,尤其是一些著名历史故事。正是这些历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瓷器,提升了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一些瓷器的价值;也正是这些“天价瓷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瓷的价值,传递和延续了中国瓷的历史。
比如,中国“瓷器三绝”之一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这件有着复杂历史经历的瓷器是景德镇窑制作的一件代表作,如今价值难以估量。
比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描绘的是战国时期鬼谷子为救孙膑下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典故。该藏品于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拍得2.3亿元天价。
正是以“鬼谷子下山图罐”上的图案为设计包装元素,“金圣”(智圣出山)容易让人在不经意间忆及瓷的历史,因而这款卷烟也别具一番意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五年是古玩精品的价值增长期:手里有好东西的藏家一定要沉住气!
- 耿宝昌:明代成化青花到代几大特征,看这几点就够了!
- 增值率95%的收藏品,艺术品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民刚需”!
- 别再抱怨藏品卖不出去了,这个机会你抓住了没有?
- 艺术品收藏投资利润高达千万倍!这是富豪大量进圈的原因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国务院最新政策:激发艺术品活力,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 一名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的素质,看你具备几点?
- 当前艺术品收藏最有潜力的六大类以及艺术品市场经济大爆发趋势势不可挡!
- 民间藏品难出手,无非是渠道问题,这些交易方式值得一看
- 藏家必须知道:什么是传世文物?其界限在哪里?
- 打通文物艺术品金融资产化渠道:开启收藏市场新纪元!
- 收藏趋势: 富人的财富增值速度将拉动艺术品价格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