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使年画逐渐失去市场
【中华收藏网讯】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12日称,当前,中国农村城镇化、商品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定位,同时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现状不佳,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当天,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承办的“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暨“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启幕。俄驻华使馆、天津大学、中国民协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传承人代表出席开幕式。
冯骥才在致辞中介绍,本世纪初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以全国木版年画为龙头已经历了15个年头,经过科学的抢救、挖掘、整理、立档,一批年画产地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
“十数年来,相关单位完成了对年画产地的全国田野普查,对所有年画产地进行立档工作,为年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冯骥才称,各主要年画产地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已完成;年画资料数据库也得以建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建立了年画网站、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不断推进,年画研究的国际性合作也相继成立。自2011年海内外专家联合发起《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5年间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申报中文文本及视频,已通过国内审核,纳入国家申报计划。
他说,但农村城镇化、商品化、年俗的淡漠和改变严重破坏了年画生存的土壤,传承人找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定位,同时老一辈传承人相继离世,传承现状不佳。
12月12日下午召开的“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邀请到来自俄国和波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者,就诸多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与此同时,“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也同步举行,展出木版年画作品约15幅,这些作品出自目前木版年画新生代传承人的中坚力量。展览现场来自江苏泰州的宋保旺,四川绵竹的陈刚、陈健,四川夹江的张荣强和天津杨柳青的霍树林对传统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表等多项工艺流程进行展演,并与到场的嘉宾、观众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三幅现存最早的雕版年画——金代年画《随朝窈窕之芳容》、《义勇武安王位》和《增福财神》的雕版复原画作也亮相展览。三幅年画原作收藏于俄罗斯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特邀雕版印刷术的代表广陵雕版木刻大师宋保旺先生将现存最早的三幅年画依画雕版复原展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别争了:这才是未来古董文物鉴定的方向
- 从收藏家视角看中国艺术品:未来十年发展与趋势走向
- 书画艺术——当代人守住财富的“新密码”
- 3亿汝窑洗子惊世成交:一场没有硝价的文明争夺战,看懂的人都沉默了
- 一场资本与文明的合谋:艺术品市场正在悄悄改写财富游戏的底层逻辑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全民收藏的今天,古玩市场还有“漏“可捡吗?你知道怎么捡吗?
- 藏得住,才值钱:真正会涨的藏品,往往看起来不起眼
- 鉴别真假蛤蜊光:看这篇就够了!
- 未来瓷器收藏市场:哪些瓷器品类将脱颖而出?
- 成功人士为何都钟爱收藏?
- 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品有三类,土地、黄金、艺术品!艺术品这座火山即将喷发!
- 别争了:这才是未来古董文物鉴定的方向
- 龚经强:如何建立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