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印章收藏学问大
吴让之款印章
有印纽的印章
明清以前的印章,民间真品稀、伪品多,不建议作为收藏重点
旧时作名人假字画用的印章鉴别最难
印文,也称印面,是印章收藏的另一大重点。没有印文,或者曾经有、后被磨掉的印章,都是不完美的。记得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师傅打电话给我,要我 到他那里去看印章。到了师傅那里,才知道藏友姓费,而印章居然是八怪的金农刻的一方老青田石印章。只见此章包浆浑厚,印面依稀可辨,白文,右边款,单刀凿 就,字口老辣,但印文已被老费磨去大半。我抚之,深感痛惜:一件难得的好印章就这么被毁了。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痛惜。
出自名家之手的印文、印纽更具收藏价值
印 文,专指刻于印底用于钤印的文字,与书法、章法、刀法的取舍、传承、创新有关。一般有成就的印人(篆刻家),大都在诗文书画印上造诣都很深,如:文彭、何 震、程邃、丁敬、黄易、吴让之、赵之谦、蔡易庵、孙龙父等等。正是一代代印人的孜孜以求、奋力创新,才为印章收藏的爱好者们带来了面貌各异的印文之美。
印款,也称边款、款识。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署款开了风气。以后的篆刻家们各显身手。如丁敬的单刀切刀边款、邓琰的草书冲刀边款、蔡易庵的“六朝文字”边款轻松澹雅、吴让之的边款则是“绝活”。
印饰,就是印章上的具有装饰美的雕刻。常见手法有:圆雕、浮雕、浅刻。微雕名家扬州人居多,如:吴让之、于硕、周无方、吴南愚、黄汉侯等。
鉴别关键:看包浆、看印人、看印材
无 论是印文还是印饰,只要是出自名家之手,自然更具收藏价值,但市场中,仿名家的赝品也多。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1.察旧气。也就是行话“包浆”。明清 以来的印人(篆刻家),大都喜欢用石材(叶腊石),有年份的印章,都有岁月的痕迹、使用的磨痕,空气氧化,呈现深沉苍润的旧色。因为印材的差异,有的石材 坚实,有的松嫩,同样年代的石材,包浆会有差异。还有就是保存的环境也有影响。这方面要多问行家、多看真品、摸索积累经验;2.看印人。也就是把握印人的 技法规律、风格特点。印章与书画鉴别类似,有时代特征,也就是“气息”。有经验的玩家一看就知道是“老的”,这需要熟悉印人的个性、印文字体、布局、印款 用刀的变化。印饰作品要看题材内容、造型特点、用刀的准确度、力度,以及作品的意境、格调。许多名家在不同的年龄段,创作的风格、习惯会有所变化。就要借 助印谱,同类实物,反复推敲,寻找破绽。一般名家真品看起来就是“神完气足”、“平和淡定”。而刻意模仿的,难免“放不开手脚”、“迟疑局促”;3.看印 材。作伪者用的印材(叶腊石),大都是新材,劣材,往往会快速“做旧”,使之“包浆”显老。常见作伪法有:土里深埋法、油里浸泡法、油里煎煮法、煨炙、上 色、渗液等。
旧时作名人假字画用的印章鉴别最难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也是最难鉴别的是:作名人假字画用的印 章。因为字画市场大,以前没有“现代制版印章”,用的印章都是“高手”按作假字画的人提供的“样式”定仿的。晚清民国时期,字画生意繁荣,有类似印章存 世。扬州曾是字画制伪重地,清代就有“扬州片”、“皮匠刀”之称谓。所以建议爱好者有机会到上海博物馆、杭州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多看看真品。
明清以前的古代印章,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印章规格、印纽、印文字法、章法特征,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成果来鉴定的,现在大都在国有博物馆里。民间真品稀、伪品多,因此,不建议作为收藏重点。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