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刺绣收藏:民艺传承仍可期待
清末民初时期的绣品
乾隆时期的绣品
缫丝女工
如同书画,刺绣有“闺阁之翰墨”的美誉。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受到重赏,广绣从此扬名海外。17、18世纪,出口英国的广绣,不仅有批量生产的商品,还有贵族们订制的独特绣品,用以装饰庭院、点缀房间。贵妇们穿着华丽的刺绣服装,披上精致的刺绣 披肩,拎着刺绣手帕,交换刺绣名片,出入上流社会,炫耀财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查理一世更积极倡导广绣,称之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要求英国采用广绣 作坊形式组织王室绣庄,加工绣制贵族服饰。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向全球扩展后,从广州经澳门输出到世界各地的货物以生丝和丝织品被列为大宗,获利巨大。也因此,使得广绣在明末至清朝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今年春拍,一件“清乾隆广绣花鸟屏风”以115万元人民币成交,通过雅昌数据显示,这一件拍品成为了历年拍卖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古代广绣开始受到关注。
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董珍玩部总经理周沐沄分析介绍,古代广绣作品在收藏市场的份额仍然很小,有好的作品仍不缺乏市场号召力。
然而,收藏周刊记者走访广绣以及周边民间刺绣发现,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真正能坚持刺绣的人群逐渐减少。而在中山小榄,记者更发现,作为曾经大批量供 给广州出口的榄绣,曾一度断层数十年,而近年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才重拾技艺。但,对于能否良好地传承甚至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